蚂蚁链:蚂蚁的“天问一号”


来源:经济观察报   时间:2020-08-02 07:39:31


蚂蚁链:蚂蚁的“天问一号”

最近蚂蚁集团的新闻可谓接连不断。就在7月20日官宣将于年内IPO,被人戏称为“批量造就千万富翁”之后,蚂蚁又在7月23日干了一件大事——将旗下的区块链业务整体升级,并命名为“蚂蚁链”。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在上市前后,其行为是最为谨慎的,任何一个微小的举动都可能有其重要意义。而这次蚂蚁链的推出,显然不能算是一件小事,不仅这个名字是马云亲自所起,其正式发布日也挑了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上午,我国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正式开启了探索火星的历程。蚂蚁如此郑重其事推出蚂蚁链,究竟有何用意?蚂蚁链是蚂蚁和阿里巴巴发向什么领域的“天问一号”?它的推出,会对整个区块链行业,以及更为广义上的产业格局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既然是区块链,我们就从区块链说起吧。

区块链缘何“雷声大、雨点小”

要论近年来最为火热的科技名词,区块链可算其中重要一个。在大小媒体的狂轰乱炸之下,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等性质被大众所知。按理说,既然区块链有着这么多的优秀性质,它应该早就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了吧?但很遗憾,事实却并非如此。前不久,我为了编一本关于区块链的书,搜集了不少关于区块链的资料,结果发现,在提及区块链的应用时,多数资料谈的都是它“可以做什么”,而关于它“做成了什么”却所言甚少。即使一些资料提及了一些具体的应用,其使用的范围也很窄。我也专门请教过一些业内专家,区块链究竟已经有什么重要的应用落地了。但这些专家要么是顾左右而言它,要么就来来回回给我讲那几个我早已熟悉的应用。由此可见,虽然区块链从理论上具有很大的潜力,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这种潜力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著名咨询机构IDC发布过一系列关于区块链投资的报告,也可以佐证以上观察。根据IDC的报告,2019年全球范围内的区块链投资约有29亿美元,中国约为3.19亿美元。这大概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可以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较:2019年《王者荣耀》的营收总额大约是16亿美元,也就是说,一个热门游戏的营收就能顶上全世界区块链投资总额的一大半,能顶上中国区块链投资总额的五倍。由此可见,区块链作为一种新技术,当前确实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架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成本。区块链技术虽好,但要使用它,却需要在前期进行较大的固定资产投入,搭建十分复杂的网络结构,在网络得以运行后,还必须不断投入成本进行维护。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很多原本有意向使用区块链技术的企业和个人都不得不对其望而却步,尤其是原本最需要通过区块链来解决信任问题的中小企业,都因此而无缘区块链。与之对应的,区块链这种技术本身的发展当然也就遇到了困境。从这个意义上看,要让区块链这种技术真正能落地,就必须首先解决成本难题,让需要它的人能够用得起。

蚂蚁链是解决区块链

普及应用的一种尝试

那么,如何才能破解成本这个大难题呢?一个思路就是把区块链上云,实现“云链结合”。具体来说,就是由一些云平台负责区块链网络的底层建设,而将具体的应用作为一种服务输出给用户。在这种架构之下,人们就可以像购买水电一样从云端按需购买区块链服务,而无需自行搭建基础网络、自行承担维护费用。这样,区块链的使用成本就可以大幅降低,其使用范围也就会随之迅速扩展。

在云计算领域,这种“云链结合”的架构被称为BaaS(BlockchainasaService),也就是“作为服务的区块链”。一些大型科技企业很早就发现了其应用价值。早在2015年11月,微软就宣布将在Azure云平台中提供BaaS服务,并于2016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紧接着,IBM也在2016年2月宣布在Bluemix云平台上推出BaaS服务。此后,各大云服务商也纷纷跟进,推出了自己的BaaS服务,国内的阿里、腾讯、华为、百度等企业也迅速推出了自己的BaaS。

在所有的这些BaaS服务商当中,蚂蚁及其背后的阿里巴巴生态可以说得上是十分突出的。和很多企业只专注于在某个领域发掘区块链的价值不同,在推出蚂蚁链之前,阿里巴巴和蚂蚁至少已经在多个领域探索了区块链的具体应用落地,并实现了BaaS化。

蚂蚁对于区块链这项技术的早期应用并不是在金融这个老本行上,而是在公益领域。2016年7月时,蚂蚁就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合作,一起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线了区块链公益筹款项目“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借助于区块链技术,这个项目成功实现了善款流向全程可追踪,不仅提升了公益的透明度和信任度,还让凑款的速度大幅提升。

蚂蚁真正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金融,应该是在跨境支付的实践上。2018年6月25日,蚂蚁推出了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通过这项服务,港版支付宝AlipayHK的用户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向菲律宾钱包Gcash汇款。整个转账过程和境内转账一样省钱省事、安全透明,可谓重新定义了“跨境汇款”。在跨境支付领域取得成功之后,蚂蚁又很快在租赁融资、中小企业融资多个金融领域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服务,实现了“多点开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几个月,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小企业普遍出现了融资难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蚂蚁的融资服务成功帮助不少中小企业大幅缩短了融资时间,为企业度过难关创造了机会。

除了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外,蚂蚁还将区块链应用到了很多非金融领域。

首先是城市服务。在当前的城市服务中,票证的可信性是一个巨大的痛点。我们每天都要和一大堆发票、凭证打交道,但如何鉴别这些票据的真假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针对这一问题,蚂蚁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票证服务。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在电子发票/票据开具、生成、存档和流转全程都盖上“戳”,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发票、票据造假都变得不再可能,重复报销等困扰人们的老问题也就会随之得到解决。

其次是版权保护问题。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关于版权的争议正变得越来越多。但是,在法律实践当中,如何鉴别哪项作品在前,哪项作品在后,却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针对这一问题,蚂蚁在2019年“双十一”前夕推出了图片原创保护平台“鹊凿”,用户通过将图片上链,就可以简便地生成电子凭证。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有效避免图片的版权纠纷。

再次是商品溯源。在电商领域,商品造假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情。为了甄别一件商品究竟是否是正品,往往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而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特征,则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解决这一难题。蚂蚁从2018年开始推出了区块链商品溯源服务,在当年的“双十一”,就对天猫上的四亿件海淘商品实现了原产地溯源,以较低成本破解了困扰人们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冷链运输的食品安全被提到了一个异常重要的高度。在这种背景下,蚂蚁和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合作,专门推出了针对冷链运输的区块链溯源系统。这一系统的应用,为解决疫情期间的食品安全问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当然,除了以上应用外,蚂蚁目前还将区块链应用到了制造、物流等众多领域。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根据蚂蚁公布的数据,在转型成蚂蚁链之前,蚂蚁的区块链服务日上链节点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其规模可谓是相当可观的。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至少到目前为止,蚂蚁的区块链布局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它只是把区块链技术在一个个领域分头应用,而没有形成一个区块链的统一框架。很显然,如果继续采用这样的布局策略,那么业务之间的协同将难以实现,应用成本也就难以降下来。这就好像,如果蚂蚁最早是针对每一个行业开发一个支付软件,规定这款支付软件只能在这个行业内应用,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支付宝。

从这个意义上讲,蚂蚁如果要在区块链领域有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把过去散落在各个领域的区块链业务整合起来,把各种专用性的服务结合在一起,变成一个通用型的服务。唯有如此,这个业务的成本才能降下来,协同效应才能更好地得到发挥。

蚂蚁此次将区块链业务整体升级为蚂蚁链,或许就是进行这种整合的一种尝试。所谓“名正则言顺”,将一堆业务并起来,统一起个名字看起来似乎是个小事,但其实它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有了“蚂蚁链”这个统一的名字,以后蚂蚁再有新的区块链业务就会自然而然地放在这个名字之下。这样,对于蚂蚁来讲,就避免了对底层技术的重复开发;而对于用户来说,则可以在一个大框架下更好熟悉各种新业务、新功能,就好像熟悉支付宝下的某个新功能一样。综合以上两方面,阻碍区块链业务发展的成本和用户习惯等问题,都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得到缓解。从这个角度看,从蚂蚁区块链更名为蚂蚁链,并非一次简单的更名,其对于蚂蚁的整个区块链业务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蚂蚁的“天问一号”

应该说,蚂蚁链的推出,对于蚂蚁,甚至其背后的整个阿里巴巴生态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蚂蚁金服的上市官宣让很多人看到了蚂蚁的价值和强大,但不可回避的是,作为一个企业,蚂蚁的发展隐忧也是十分明显的。

虽然出于发展战略的考虑,蚂蚁已经把自己的大名从“蚂蚁金服”改成了“蚂蚁集团”,但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在蚂蚁的发展过程中,金融是一个重要的支柱,而这个支柱的核心则是其线上支付业务。但是,这个业务却并不是那么稳当。首先,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的出尽,能开通线上支付的客户基本都已经开通了,要继续从增量找客户、找市场将会变得越来越艰难。其次,近年来腾讯等企业的支付业务的发展极为迅速,在市场上已经对蚂蚁的线上支付业务形成了直接的挑战。尤其是腾讯,其在支付业务上的份额早已足以同蚂蚁分庭抗礼,有很多研究甚至认为,其在支付市场上的份额甚至已经超过了蚂蚁。再次,近年来,政府对于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正日趋严格,各种制约因素正变得越来越多。而随时可能推出的央行数字货币,则更是可能对线上支付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基于以上这几个原因,支撑整个蚂蚁体系的核心业务——支付其实并没有那么稳当。而与此同时,整个金融环境的日益收紧,也让各种金融新业务的开拓变得越来越困难。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蚂蚁才将业务的重心从“金融”转向了“科技”。不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要这个“科技”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金融,那么金融的运作艰难也会很快传递到科技上。

当然,严格意义上讲,蚂蚁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企业。在其背后,还有庞大的阿里巴巴生态作为支撑。但是,阿里巴巴生态现在的日子也没有那么好过。在电商这个主战场上,它不仅要和京东等老冤家斗智斗勇,还需要随时应对拼多多等后起之秀。而在城市服务市场上,阿里巴巴则是遭遇到了美团这个难缠的对手,一时难以寻得突破。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崛起于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生态,阿里巴巴却难以掌握消费互联网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源——流量。面对手握流量的腾讯、字节跳动等新老对手的步步紧逼,“阿里巴巴究竟在想什么”已经成了一个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蚂蚁链的推出就有了极为特别的象征含义。事实上,借助这个事件,蚂蚁至少从三个角度对“蚂蚁将向何处去”、“阿里巴巴将向何处去”进行了回答。

首先,蚂蚁链的推出,致敬了阿里巴巴和蚂蚁的初心。熟悉蚂蚁的人都知道,整个“蚂蚁帝国”的起源是支付宝,而支付宝的推出,原本只是为了解决淘宝平台交易中的一个现实痛点——信任。当时,由于缺乏可靠的信任保证,买家与卖家之间很难形成互信,因而就很难形成交易。支付宝正是由于成功解决了这一痛点,才从电商开始,逐渐赢得了全国用户的信赖,一步步成为了国民软件,而蚂蚁也随之从一个小的开发组逐渐成长为了一个庞大的企业。不过,支付宝能够解决的信任问题是有限的,只是局限在小小的交易环节。除了这个环节之外,有太多的信任问题还难以解决,而对于这些问题,被誉为“信任工具”的区块链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蚂蚁链的推出,其实是让蚂蚁回到了自己未竟的事业。

其次,蚂蚁链的推出,向人们展示了蚂蚁以及整个阿里巴巴对于未来发展的雄心。蚂蚁和阿里巴巴要想寻得新的突破,谋求新的发展,就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这个新的增长点在哪儿呢?答案就是产业互联网。相比于已经日趋红海化的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毫无疑问是一片巨大的蓝海;而从盈利角度看,服务企业所能获得的收益也远比服务普通消费者要高得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产业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各大互联网巨头竞相争夺的一个新方向。而蚂蚁链的推出,一下子就对多个产业的痛点给出了具体的回应。显然,这些回应可以被视为蚂蚁和阿里巴巴进军产业互联网领域的一种高调宣誓。蚂蚁和阿里巴巴的未来在哪里,从这个事件我们就可以窥得一二了。

再次,蚂蚁链的推出,也向人们着实秀了一把蚂蚁的实力。正如前面所说,区块链这个新技术,各家都是说得多,做得少。蚂蚁偏偏选择这样一个领域入手来进军产业互联网,恰恰是要向人们显示,其本身的科技实力是足够的。根据统计,在全世界的所有企业中,阿里巴巴和蚂蚁所申请的区块链专利是最多的,因此在发展通用的区块链BaaS平台上,它确实有这个实力。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说,蚂蚁链就是蚂蚁和阿里巴巴发往未来、发往产业互联网的的一颗“天问一号”。它既是一种对以往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探索。通过它,我们或许就能拼接出一副蚂蚁和阿里巴巴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蚂蚁和阿里巴巴的发展重心将会逐步从强烈依赖流量的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其主要业务也将逐步转向以科技为主、以服务为主。而在具体的发展上,它们更可能会选择以具体的应用为突破,从解决专业痛点开始,逐步铺开,进而发展成通用型的解决方案。

蚂蚁链或能成为产业

互联网的一个范本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蚂蚁链的通用化BaaS运作方式或许会对未来的区块链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范例,成为区块链应用的一种模式。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看,蚂蚁链的范例作用或许还可能超出单纯的区块链领域,扩展到整个产业互联网。

正如我们在前文当中提到的,目前我国的消费互联网红利已经基本出尽了。相比于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想象空间要大得多。从理论上看,其需要的连接数可能会达到消费互联网的几十倍,而其盈利的前景也将更为广阔。但是,就像热门词“区块链”一样,“产业互联网”也是被提得多,但现实落地的却很少。我们研究产业互联网,要去找案例,但能够找到的,来来回回也就那么几个。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其背后的原因还是和区块链发展缓慢类似,那就是成本。

现在的企业究竟有没有用互联网技术来改善自身经营的愿望呢?当然是有的。但考虑到成本问题,很多的企业很难这么做——这里我们讲的成本是多维度的,它既包括进行产业互联网改造的投入成本,也包括事后的维护成本和可能产生的风险。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家中型的制鞋公司要想拥抱产业互联网,通过数字化技术来提升自己,它会面临着哪些成本呢?首先,它需要进行设备的投入。很显然,类似的企业不太可能具备自主的研发能力,因此必须依靠外部定制。而在进行定制时,定制方又不会事先了解其具体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繁复的沟通。在设备到位后,企业为了让员工熟悉设备,需要进行培训,这也要成本;等员工熟悉了应用,设备正式应用了,维护还要成本。更麻烦的是,一旦产业互联网改造扩大了其产能,当面对外部的需求波动时,企业就很难像过去那样,通过调整雇员数量来实施产能的调控,而这很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成本。综合以上几点,很多企业在选择拥抱产业互联网,实现自身的数字化时,都会十分谨慎。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至少到目前为止,产业化联网的发展远没有达到其本应该有的样子。

在这种情况下,类似蚂蚁链的云化思路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借鉴。如果产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可以由一些云服务企业加以提供,那么具体的用户在应用这些服务时就不需要另行搭建架构,就可以省下很多成本。而一旦成本降下来,产业互联网的普及就会变得容易了。

当然,相比于单纯的BaaS,用云化思维解决产业互联网发展的瓶颈问题可能要难一些,因为这里可能需要考虑不同的服务层次。在区块链上,多数的用户需要的只是具体的应用,因而我们只需要把应用做好,给他们就行。而在更广义的产业互联网服务上,用户的需求可能是多样的,有的用户需要的是具体的服务,有的用户需要的是开发系统,有的用户需要的则是基础设施。对应这些需求,可以分别用SaaS、PaaS和IaaS来服务他们。

这里还有一个究竟应该有谁来牵头建产业互联网的问题。目前,关于这一问题,一直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认为应该由互联网企业来建,因为它们更熟悉互联网技术;另一种思路则认为,应该由具体行业的龙头企业来牵头建,因为它们更熟悉本行业的实践。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或许并不矛盾,因为不同层次的需求所需要的可能是不同的服务商。就像蚂蚁链,虽然它提供的也是一种服务,但这种服务是底层的,是各个行业通用的。而在具体的产业中,这些基础的服务就可以被拼接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形成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类似的,在广义的产业互联网建设中,互联网企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一些更为底层的技术和服务,形成更为通用的服务平台;而领域内的龙头企业,则可以根据行业的具体实际,在这个服务平台之上进一步形成自己的专用平台。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兼顾通用性和专用性,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找到一条更为现实的道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