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 丽
近日,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了《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分析报告,华为、海尔、长虹等品牌入围该报告榜单。其中,海尔品牌价值实现成倍增长,长虹品牌价值跨百亿元增长,达到了1687亿元。
相比去年,家电、机械等制造行业入榜品牌有不同程度增加,且企业品牌价值出现较大幅度上升。在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5G、云计算等新浪潮下,品牌价值被重构,企业品牌力已经重新被审视。
品牌力高速增长
源于竞争力和创新力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在入榜的大部分制造企业中,其经营性质已发生质的变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科技含量产品所占比重提升,智能制造、服务、新能源、生态成为核心产业,企业业务结构的改变可见一斑。
海尔的主营行业已是互联网生态。长虹业务构成也出现变化,在其全年销售收入中,智能家电、IT服务和供应链分别占32%、27%、18%,新能源等新兴业务占7%。
今天的海尔、长虹已不仅仅是传统的家电企业,其之所以连续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与近年来的持续转型、扩张及产业智能化渗透息息相关。
长虹企划部部长、新闻发言人饶彬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中国制造企业的品牌价值已区别于此前单一的制造能力来决定,而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如今长虹拥有世界最好的5G+8K的工厂、最先进的制造车间、最完善的产业链,且在以直播带货引流等方面探索自建草莓平台创新品牌营销,带动家电渠道变革,这些都在无形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近年来,智能化的持续提升、消费端的改变,使得制造业的供应链、产业链也发生质的变化。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普及性市场逐渐被升级性市场替代,传统家电业的天花板越发明显。而AIoT则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无论是新技术催生的换代需求还是智能化延伸出的生态服务需求,都在激增,家电企业面向AIoT变革转型打破增长瓶颈,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砺石咨询创始人刘学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中国制造业主要靠原材料的优势取胜,现阶段再靠低门槛的制造环节难以胜出,企业需以技术创新寻求产品差异化。目前制造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结合度正在提高,给在产业链有更强覆盖力和控制力的巨头带来机会,也是它们品牌力提升的关键。”
“当下,新技术给中国制造企业品牌力赋予新的意义。其中已经充分竞争的家电业表现最为明显,中国家电企业在智能应用和互联网上创新,是家电业从2.0到3.0的质的飞跃。”粤成投资控股董事长洪仕斌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借助数字化浪潮,中国家电制造企业向物联网、人工智能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型,在产业赛道上实现了真正的产业链革新和智能化改造。
“中国家电品牌无论是白电还是黑电,在全球竞争过程中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强,带动整体价值品牌的增长,同时行业品牌集中度不断提升,长虹、海尔、美的等国内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更为稳定。另外,在AI、云计算等新技术上,中国家电企业的实际创新和应用力都远远走在德国、日本企业的前面。这些新技术为中国家电制造业提供了在新品类上的延伸机会,增强了它们的综合实力。”刘学辉表示,近几年,中国家电品牌力高速增长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竞争力和创新力。
从“家电品牌”
走向“生态品牌”
随着物联网、AI、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广泛运用,家电互联互通、场景成套大规模普及;在家电企业大品牌下的众多子品牌,也在各自领域走在前列,众多巨头从单个“制造品牌”向规模品牌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生态品牌”。
洪仕斌表示:“在新技术和创新力的推动下,中国家电企业大部分向科技企业转型,品类空前扩容,涉足跨界芯片、智能制造等诸多领域,如今中国家电在国内和海外市场,都不单单以‘家电品牌’出现,它们给全球带来更多具有创新力的、推动产业加速迭代的‘生态品牌’。”
目前,长虹已在主业上下游价值链扩张,在冰箱压缩机、轨道交通电源、物联网模块等多个产业深度布局。海尔7大品牌同时向智能家居快速发展。它们都在以整体“智能家庭”的力量,向海外展示综合实力。中国家电千亿元阵营持续扩容,并朝新一级目标迈进。
钉科技创始人、家电产业分析人士丁少将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长虹、海尔为代表的中国头部制造企业,品牌价值在不断增长,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依托制造而超越制造,数字化、智能化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属性明显增强。它们不再是传统家电企业,而是科技型物联网生态企业,这种变化也代表着中国家电业的产业升级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
但他同时认为,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新型制造企业需要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的积累、产业链的贯通,同时以更开放的心态坚定执行全球化战略,以实现品牌能力和价值的持续跃升。
“家电产业边界正在无限扩大,同时正在内容系统、生态平台上进行新模式扩容。在新的浪潮下,已变身科技集团的家电巨头一旦完成模式探索,其可以将这些模式在全球市场进行产业复制,以推动家电、科技产业更大的变革和迭代。”产业智帆海岸营销策划机构首席顾问、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表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