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加速跑
本报记者/谭志娟/北京报道
“内循环”成为最近的经济热词,近期也被一些重要会议频繁提及。据新华社消息,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该会议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稍早的7月21日,企业家座谈会也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受访经济界专家对《中国经营报》记者称,从企业家座谈会提出的“逐步形成”到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加快形成”,可见紧迫性明显提升。内循环框架将深度影响“十四五”期间的中国经济,预计“双循环”战略将贯穿“十四五”始终,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
打造经济内循环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对此,民银智库宏观分析师王静文向记者分析,“国家之所以提出这一新发展格局,主要基于对国际大势和国内大局的精准研判。”
在王静文看来,从国际来看,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已经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节奏,新冠肺炎疫情又迫使各国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行重组,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从国内来看,我国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广阔的内需潜力、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以及充足的政策空间,既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又能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双循环’战略是中国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
据沈建光分析,一方面,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深化,经济全球化自2008年以来脚步就在放缓,近年来甚至停滞、倒退,贫富差距拉大导致西方政治经济政策民粹化越发明显,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则加剧了上述进程,中国面对的外部形势越发严峻。”
另一方面,尽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但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以及形成超大规模消费市场的人口及财富基础,总体具备了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的条件。此外,近年来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电商物流等快速发展,为中国企业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强化供应链能力提供了强力保障。”沈建光指出。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还认为,二季度重回正增长,“内循环”开启加速度。“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3.2%,不仅实现由负转正,更显著超出市场预期。这表明在上半年政策托底、投资先行的主动应对之下,中国经济‘内循环’的运行已经基本修复。”在程实看来,4~6月的进出口数据,得益于全产业链的完备性以及领先的防疫优势,中国“内循环”与全球“外循环”的纽带依然坚韧。
展望下半年,程实认为,下半年两大新趋势料将为内循环按下加速键。从内需层面来看,消费引擎预计将提速回暖,助力经济增速向长期中枢水平回归。从政策层面来看,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降准、降息工具料将从三季度开始以小幅度、多频次的方式逐步落地。
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将有利于发挥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大、市场规模大和产业体系完善的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复苏增添动力。”对于内循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王静文告诉记者。
他同时还指出,“这同时也可能引发产品出口受阻、生产成本上升、技术升级受限等问题,因此应该尽可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王静文认为:“‘国内大循环’的意义更多在于‘防风险’和‘补短板’,在新冠疫情冲击导致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外需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通过加强‘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以及重塑国际产业链、贸易链布局,能够重点保障国内生产链和供应链稳定和安全运行,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王静文还进一步指出,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不代表可以完全摒弃国际分工,更不意味着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向,更重要的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运行。
沈建光也对记者说,这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改革缓解结构性矛盾,发挥内需潜力,释放潜在动能,将有利于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复苏增添动力,实现更加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他举例说明,比如,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生产要素供给;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教育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市场改革,释放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
另一方面,“双循环”战略事实上对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
“内循环”并非闭门造车。在这方面,近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沈建光认为,实施“双循环”,应充分利用巨大国内市场潜力,进一步对外开放,吸引跨国企业投资、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性,继续致力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不过,受访专家指出,实现经济内循环需要突破一些关键难点。
王静文认为,实现经济内循环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供给侧来看,全球产业链重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去中国化”的趋向,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地位可能受到冲击,产业和技术升级会受到阻碍。
“必须要尽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一方面,要找准高端产业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快关键技术攻关,通过补齐短板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以新基建、数字经济为引领,实现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原有的技术特长,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更好地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合作。”王静文对记者说。
其次从需求侧来看,表现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持续回落,中国市场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内循环有待形成完整的闭环。
为此,王静文建议,“一是要尽力克服疫情影响,推动线下接触型、服务型消费反弹;二是要保证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做好二次分配,避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确保消费持续升级;三是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泡沫化除了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戕害企业家精神、恶化资源配置之外,还会加重家庭部门负担并对消费形成挤出,不利于国内市场扩大。因此,必须要长期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避免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再次,从改革角度来看,目前全国尚未形成统一的要素市场,也限制了内循环的运行。“要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完整的全国统一市场,畅通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打通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循环。”王静文说。
昆仑健康保险资管中心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也对记者表示,“实现经济内循环,两个关键难点需要突破:一是消费和需求内循环,二是科技和产业链内循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