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高管自掏腰包购买公司股票,一般是基于对公司的认可和未来发展的信心,向外界传递“看好”的信号,给投资者一份信心。
但不是想买就能买的,如果“撞上”定期报告披露敏感期,对不起,踩到了监管“红线”。
8月7日晚间,上交所披露了一则对招商银行时任行长助理刘辉的监管关注函,对其窗口期违规买卖公司股票的行为作出了警示。
高管股票买卖有禁期
据上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2020年3月9日,招商银行时任行长助理刘辉买入公司股票 1.8万股,买入金额为61.812万元。2020年3月21日,招商银行披露2019年年度报告。
买入股票和年报披露时间,仅相隔12天。这意味着,刘辉作为上市公司时任高管人员,其在定期报告披露前30日内买入公司股票,构成了定期报告窗口期违规买卖公司股票的行为。
公司高管在窗口期买卖公司股票是监管部门重点监管的问题之一,证监会及交易所对其均有细化的监管规定。
根据上交所披露的关注函,招商银行时任行长助理刘辉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第十三条,《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以下简称《股票上市规则》)第 1.4条、第3.1.7条等有关规定及其在《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声明及承诺书》中做出的承诺。
上交所表示,考虑到刘辉承诺,三年内不卖出上述违规买入股票,三年后如卖出该部分股票,所得收益归上市公司所有,据此可酌情从轻处理。
鉴于上述事实和情节,根据《股票上市规则》第17.1条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和监管措施实施办法》有关规定,上交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作出如下监管措施决定:对招商银行时任行长助理刘辉予以监管关注。
上交所最后强调称,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引以为戒,在从事证券交易等活动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和本所业务规则,以及在《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声明及承诺书》中做出的承诺,自觉维护证券市场秩序。
好心办“坏事”?
今年3月,受疫情和金融机构让利等消息的综合影响,银行板块股价震荡下挫。以招商银行为例,公司股价从1月初的每股近40元,跌至3月19日的每股不到30元,为近一年低点。
此后,多家上市银行高管集体展开购买自家股票的“自救”之举。
据统计,从3月23日至25日,包括招商银行行长在内的10名高管,合计耗资1443.22万元增持约47万股公司股票,在这一时间段内,刘辉也有两次买入举动。不过,这10名高管抄底自家股票的时间是在公司2019年年报披露之后,符合相关规定。
若以3月23日招商银行A股收盘价每股29.84元计算,至8月7日收盘价每股36.61元,公司股价涨幅为22.69%。招商银行上述10位高管可谓成功抄底了一把。
而刘辉之所以被监管关注,是因为在上述集体行动之前,其有过一次单独买入行为。即:3月9日,以61.812万元购买了公司股票1.8万股。恰是这次操作触发了监管“红线”。
银行高管持续多年“自购”
实际上,在当时银行板块集体下挫时,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银行高管也纷纷增持自家股票,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信心。
兴业银行自3月23日高管增持至今股价走势
浦发银行自3月23日高管增持至今股价走势
银行高管增持举动频频,投资者对银行板块的信心也开始逐步增强。从3月23日之后,银行板块开始连续两日资金净流入,3月25日,银行板块全线上涨。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3月集体增持之前,招商银行在2018年5月就展开过增持行动,10名高管彼时共计增持公司股票85.5万股,花费2543.91万元。从2019年全年看,该行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变化也均是增持状态。
招商银行2019年年度董高监持股变动情况,数据来源:公司2019年年报
另外,今年7月中旬,浦发银行包括行长在内的5位高管,也集体购入公司股票共计31.49万股。按照最低成交价来计算,购入上述股票共计耗资至少356.25万元。
这也是浦发银行高管层自2018年后,连续三年集体购入自家公司股票。2018年7月,该行7位高管在短短几天共计买入40.02万股公司股票。2019年6月,该行7位高管于当年6月10日,共计买入该行40.8万股A股股票。
尽管上市银行基本面稳健,券商研报亦纷纷看好,但该板块却一直处于被“万年低估”的状态,大多数时候都“破净”。
“每年上市银行的高管集体增持行为,对股价起到了一定的短期支撑作用,他们以自有资金屡次购买股票,也是从正面传递出管理层对银行未来发展的信心。”一位投行人士分析表示。
比如,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在走势“先扬后抑”的银行股中,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的银行高管们又展开了增持行动。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