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政策|资本市场推动大循环,基础制度改革正加速
来源:中信证券研究
促进资本市场大循环,需加速基础制度改革。近期中央对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视或前所未有,预计未来的改革思路可概括为融资端、投资端和机构端三方面。改革促使市场健康程度有明显提升,可为股票资产财富效应的发挥奠定良好基础。
▍落实扩大内需、形成“大循环”格局或为未来核心发展战略,资本要素和资本市场或是重要一环。
内外压力下,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或为未来核心战略,资本要素和资本市场是重要方面。资本市场自身存在大循环的逻辑,也可通过直接融资与财富效应,有效助力“大循环”格局的实现。
▍促进资本市场大循环,需加速基础制度改革。
近期中央频繁提及资本市场,重视或前所未有,未来的基础制度改革思路或可概括为融资端、投资端和机构端。“深改十二条”标志着资本市场改革进入新周期,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预计基础制度改革将持续加速。综合权威表述和已有的改革举措,我们将未来资本市场改革的思路概括为融资端、投资端和机构端三方面。
▍融资端改革,即促进市场优胜劣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预计将优化减持与退市制度、增强A股对中概股回归的吸引力、深化创业板与科创板改革试点。近期可期待的改革或包括:1)减持制度或在三季度优化,延续分类分阶段改革的模式;2)退市制度改革或在四季度推出,缩短退市流程、完善财务和市值退市标准;3)或持续畅通中概股回归A股的渠道,便利CDR发行;4)创业板与科创板或在错位发展与适度竞争中深化改革,并研究中小板定位。此外,主板注册制或尚需等待有关条件成熟。
▍投资端改革,即提升市场活跃度,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投资功能。
预计将拓宽长线资金入市渠道、丰富金融工具、加强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投资端改革在近期的政策表述中地位明显提升。近期可期待的改革或包括:1)拓宽长线资金入市渠道,如提高养老金入市比例、扩大权益类产品规模、放宽外资30%持股限制等;2)丰富金融工具,或优化两融制度,推出或扩容各类股指期货期权;3)以新《证券法》为抓手优化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制度。此外,T+0和主板交易制度改革尚需研究探索。
▍机构端改革,即提升金融开放背景下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发挥好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
近期可期待的改革或包括:1)或支持头部券商和基金等市场服务机构做大做强,深化简政放权,鼓励规模化发展和业务创新;2)中国和美国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或持续落实,扩大外资机构业务开放。
▍本轮资本市场改革重视规则优化而非简单放松、重视市场优胜劣汰、重视吸引长线资金,促进市场健康程度明显提升,奠定市场良性运行的基础。
本轮改革有以下四个特征:1)重视规则优化而非简单放松,如杠杆资金等乱象明显减少;2)重视优化增量,特别是鼓励核心科技类公司融资,故市场优质标的明显增多,配置价值明显增强;3)重视严格监管,乱象打击力度和执法能力进一步提升,并加大退市执行力度,故市场优劣明显分化,投机炒作明显减少;4)重视吸引长线资金入市,故市场韧性明显增强,价值发现功能明显提升。
▍资本市场的持续改革可为股票资产财富效应的发挥奠定良好基础,助力扩大内需战略。
历史上住房资产有明显的财富效应。但从居民部门加杠杆的动机来看,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在2016年后或已衰竭,挤出效应或占据上风,且在一线和二线城市体现的更为明显。目前中国家庭资产配置分布不均衡,金融资产特别是股票资产或有较大扩展空间。资本市场的持续改革可为股票资产财富效应的发挥奠定良好基础,助力扩大内需战略。
▍风险因素:
经济增速下行风险,政策不及预期风险。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