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铁信托
资管新规落地已两年有余,信托业的转型初见成效。日前,央行宣布,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这不仅缓解了整改压力,也给金融机构吃了一颗定心丸。
那么,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是否意味着信托公司可以喘息一下?信托业该如何继续转型创新,并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被业内称为学者型高管的中铁信托总经理陈赤,对上述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与见解。这位行业老兵,不仅在金融业从业20余年,而且还是一名经济学博士,长期研究信托业的发展之路和信托公司经营之道。陈赤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用好延长的过渡期,在稳增长的基础上,花更多的力气调整好结构、化解风险,对信托公司来说是一个新的机会,也是新的考验。
问:目前信托行业处于怎样的一个环境?信托业当前面临的困难又是什么?
陈赤:近年来,一方面,受内外部因素影响,企业信用风险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另一方面,按照资管新规的精神,监管机构开展了一系列以去通道、压融资为主的整治行业乱象的工作,引导信托业开展以受托人为角色定位、以信托文化为行业根基、以权益投资和标品投资为主要业务模式、以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为主要服务方向的本源业务,其力度空前,成效显著,信托机构面对的监管环境更加严格。
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客观上使信托业同时面对稳增长、调结构、化风险三大经营主题,而信托公司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多维度作战,难免力量分散,各条战线的工作进度受到影响,给信托业的转型升级带来较大压力。因此,此次央行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是符合行业实际情况的。
问:您如何看待信托业转型的必要性?
陈赤:央行明确指出,过渡期延长不涉及资管新规相关监管标准的变动和调整。这说明,资管新规要纠正的问题、引导的方向,对于金融管理部门来说,仍然是坚定不变的,信托公司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心存侥幸。
事实上,即使没有资管新规,信托自身的发展逻辑也将推动行业从严重依附于银行的带有“影子银行”色彩的金融机构,向着由信托制度特征所定位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机构演进。否则的话,信托始终难以获得与其管理资产规模相称的独立行业地位,也难以在金融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不可取代的角色和位置。
问:您认为传统的单一非标债权融资业务模式是否需要加以优化?
陈赤:在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中,绝大部分非标债权融资业务是由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提供的。银行融资业务具备规模大、成本低、期限长等先天优势,占据了贷款市场中信用等级较高的细分市场。
而信托公司由于筹资成本相对较高、信托计划与融资方一一对应、贷后管理难以全部属地化等不足,总体需要管控的风险大于银行。因此,如果信托公司将业务结构单一化为非标债权融资,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在期限较短、设置预期收益率、流动性差等因素的制约下,必然面临难以彻底消除的信托财产信用风险与难以彻底摆脱的信托资金刚性兑付之间的矛盾。
问:您怎么看待信托业的转型方向和路径选择?
陈赤:出于对总体风险控制的考虑,信托业应将非标融资业务限定在一定的规模之内,同时大力拓展需求同样旺盛的资产管理业务。从世界范围来看,资产管理业务所对应的主要是资本市场投资,这是由其便于组合投资、净值估算、资产流动等特点决定的。至于非标权益投资,则主要是为少数风险承担意愿高、能力强的高净值人士或机构投资者提供的特殊资产服务。
问:在接下来的过渡期里,信托业有哪些工作需要重点推进?
陈赤:金融管理部门给予包括信托公司在内的资管机构更充分的时间用于转型升级。用好延长的过渡期,在稳增长的基础上,花更多的力气调整好结构、化解掉风险,对信托公司来说是一个新的考验。
信托公司在过渡期内不能抱着观望的心态,而是要立足于长远发展,坚定转型升级创新的理念和决心,制定可行的工作计划,确定剩下的17个月过渡期的量化工作目标及中长期目标,绘出达成目标的路线图,制定实现阶段性目标的时间表、工作方法和任务分工,并形成包含工作研究、工作布置、工作检查、工作反馈、定期评价、每月小结、半年总结在内的高效工作机制,通过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解决重点问题和困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