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8月17日,2020区块链生态合作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银保监会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监事陈伟钢发表题为“区块链政策导向与应用前景“的主题演讲。
陈伟钢表示,区块链是网络时代的阶段性产物,本质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未来的金融系统需要信任、透明、高效、安全的技术支撑,离不开区块链技术,企业之间各产业链无缝对接需要区块链,政府部门为了增强公信力也需要区块链。社会的发展正从“+区块链”到“区块链+”演进。
陈伟钢指出,区块链应用具有以下十大发展趋势。
一、区块链行业应用加速推进,从数字货币向非金融领域渗透扩散。主要有两个阵营推动:IT阵营,从信息共享着手,以低成本建立信用为核心,逐步覆盖数字资产等领域;加密货币阵营,从货币出发,逐渐向资产端管理、存证领域推进,并向征信和一般信息共享类应用扩散。
二、企业应用是区块链的主战场,联盟链和私有链将成为主流方向。目前,企业的实际应用集中数字货币领域,属于虚拟经济。未来的区块链应用将脱虚向实,更多传统企业使用区块链技术来降成本、提升协作效率,激发实体经济增长,是未来一段时间区块链应用的主战场。与公有链不同,在企业级应用中,大家更关注区块链的管控、监管合规、性能、安全等因素。因此,联盟链和私有链这种强管理的区块链部署模式,更适合企业在应用落地中使用,是企业级应用的主流技术方向。
三、催生多样化的技术方案,区块链性能将不断得到优化。截止目前,超过100种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已被探索。当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区块链给金融领域带来的变化已经开始、正在加速,并将形成趋势。未来,区块链应用将从单一到多元方向发展。票据、支付、保险、供应链等不同应用,在实时性、高并发性、延迟和吞吐等多个维度上将高度差异化。这将催生出多样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区块链技术还远未定型,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持续演进,共识算法、服务分片、处理方式、组织形式等技术环节上都有提升效率的空间。
四、区块链与云计算的结合越发紧密。云计算是大势所趋。区块链与云的结合也是必然的趋势。区块链与云的结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区块链在云上,一种是区块链在云里。后面一种是指在云服务商直接把区块链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未来,云服务企业越来越多地将区块链技术整合至云计算的生态环境中,有效降低企业应用区块链的部署成本,降低创新创业的初始门槛。
五、区块链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安全防护需要技术和管理全局考虑。区块链系统从数学原理上讲,是近乎完美的,具有公开透明、难以篡改、可靠加密、防攻击等优点。但是,从工程上来看,它的安全性仍然受到基础设施、系统设计、操作管理、隐私保护和技术更新迭代等多方面的制约。未来需要从技术和管理上全局考虑,加强基础研究和整体防护,才能确保应用安全。
六、区块链的跨链需求增多,互联互通的重要性凸显。随着区块链应用深化,支付结算、物流追溯、医疗病历、身份验证等领域的企业或行业,都将建立各自区块链系统。未来这些众多的区块链系统间的跨链协作与互通是一个必然趋势。可以说,跨链技术是区块链实现价值互联网的关键,区块链的互联互通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七、区块链竞争日趋激烈,专利争夺成为竞争重要领域。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多,区块链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竞争是全方位的,包括技术、模式、专利等多维度。未来,企业将在区块链专利上加强布局。2014年以来,区块链专利申请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区块链专利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国、欧洲的英国、亚洲的中国和韩国,未来将维持这类格局。中美专利差距在减小,中国2016年申请量已超越美国。可以预见,未来的区块链专利争夺将日趋激烈。
八、区块链投资持续火爆,代币众筹模式累积的风险值得关注。区块链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未来这个领域的投资热度不会减退。与其他科技领域的融资模式不同,区块链领域出现了一种称为“代币众筹”的模式,是创业公司发行代币、募集资金的一种众筹方式。2016年,全球代币众筹的份额已占区块链相关风险投资总额的48%。我国虽然从监管层提出禁止炒币,但要防止变异、变种、变形、变相的各种炒币形式复活。
九、区块链技术的成熟,为提高监管有效性提供帮助。区块链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整个经济格局的变革,为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改良无疑跨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区块链技术公开、不可篡改的属性,为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提供了可能,也给监管方式的改变带来了机遇。未来全球的监管部门也将拥抱区块链这项新的监管科技,用新科技提升政府监管效能。
十、区块链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开源化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在未来以区块链为基础的价值传递网络上,将完全用算法和软件来构建信任基础。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标准为区块链增信。未来,区块链的标准,将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业务为导向,从智能合约、共识机制、私钥安全、权限管理等维度,规范区块链的技术和治理,增强区块链的可信程度,同时增加更多开源的客户端,让区块链服务更多的行业、企业及个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