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险资管与银行理财在业务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报记者苏向杲
今年以来,已有10余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相继开业,“大资管”格局逐渐形成。大资管背景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蓬勃发展是否会对保险资管形成冲击?保险资管与银行理财子公司相比有何优势?保险资管如何与银行理财形成错位竞争?
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日报》记者近期采访了新华资产总裁张弛。张弛具有丰富的资管行业从业经验,他于2011年加入新华资产任副总裁,2016年12月起兼任执行董事,2019年10月起担任公司总裁。在加入新华资产前,张弛曾任职于中国人寿资管公司、大通证券、国信证券、华夏证券等金融机构。
在张弛看来,保险资管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各有竞争优势。保险资管在大体量长期性资金管理、严格风险管控及稳健获取绝对回报、全面的大类资产配置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银行理财子公司则在客户资源、固收资产配置、金融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张弛认为,保险资管与银行理财在权益投资上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他建议保险资管与银行理财从多维度加强资源整合与战略协同。
《证券日报》记者:如何看待大资管背景下,保险资管与银行理财子公司目前的发展现状?
张弛:截至2019年年末,银行表外非保本理财规模达到23.4万亿元,行业占比最高,达21%,仍处于领先地位。与此同时,截至2019年年末,保险资金运用规模已达18.53万亿元,行业占比16%,现已和银行理财一道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主要参与者。
《证券日报》记者:如何理解保险资管的相对优势?
张弛:综合来看,保险资管的核心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是大体量长期性资金的管理能力。多年受托于集团内部保险资金,赋予了保险资管独一无二的管理大体量长期性资金的能力。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有保收益的要求,而银行理财虽然体量更大,但期限较短。这样独特的优势造就了保险资管在长期大类资产配置、跨周期稳健投资等方面形成比较优势,具有对风险管理要求高、对市场短期波动的承受能力强等特征,这与银行理财资金稳健收益性质天然匹配。
二是保险资管多年来形成的稳健投资文化与稳定的投资管理团队。例如,就新华资产而言,我们股票投资经理平均从业年限在10年以上,FoF/MoM投资经理实盘操作具备10余年的经验积累,相对公募基金经理平均从业5年左右而言,我们投资管理团队经验丰富且稳定,有利于核心投资能力的积累与沉淀。
三是严格风险管控、稳健获取绝对回报的能力。保险资金的负债资金属性决定了保险资金运用必须兼顾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均衡。保险资管机构具备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以确保投资的流动性、稳健性和安全性,对风格保守稳健的投资者具备吸引力。
四是全面的大类资产配置和行业配置能力。保险资管投资范围相对较广,投资期限较长,是较早开展配置型投资的资管机构。保险资管机构长期立志于构建并完善战略、战术相结合的资产配置决策体系和行业配置研究团队,在理论和实践操作上,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流程,并且经受了市场的长期考验。
五是较强的FoF/MoM投资能力。保险资管公司最早进入权益二级市场就是通过FoF/MoM方式,至今已历时16年。16年来,不仅锤炼出经验丰富的投资团队,更主要的是形成了一套投资核心技术和方法,而这一技术壁垒正是银行理财资金进入权益市场所必须跨越的。
六是长期优质资产的创设能力。自2013年债权、股权及不动产投资计划发行由备案制改为注册制以来,保险资管公司创设并投资各类计划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得益于保险资金、养老金长期稳健的投资需求,保险资管公司对接了大量的优质长期资产和项目,通过专业化、集中化和规范化运作,有效地对接了实体经济的需求,进一步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七是深度参与养老金管理的能力。特别是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市场上,虽然其他资管机构也有养老金融产品推出,但由于保险资管对保险资金、养老金等资金的长期性、安全性等属性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长期稳健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更加符合百姓养老理财的特征,因此在这部分资产在投资运作上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竞争力。
《证券日报》记者:银行理财子公司有何相对优势?
张弛:一是在客户资源上具备相对优势。客户群体是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资金来源。这一点,银行理财子公司背后母行的客户与渠道资源优势毋庸置疑。
二是在短久期固收类资产配置和非标资产的风险定价上具备相对优势。长期以来短久期固收、现金类产品一直是银行理财的主打产品。基于商业银行信用研究和流动性管理能力特长,这类产品仍将是产品主力;同时,长期从事非标资产创设与投资也使得银行理财在非标资产的风险定价上具备话语权。
三是客户渠道和金融综合服务能力上具备相对优势。长期以来,银行一直在国内金融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强大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以及综合渠道服务能力,这些资源禀赋为银行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证券日报》记者:双方如何取长补短、错位竞争?
张弛:就现状观察,保险资管机构和银行理财子公司业务上具备较高的互补性:
首先是资产负债属性上的互补。从双方的母公司业务特点来看,保险的优势是负债端资金久期较长,具有长期资产的创设能力;而银行理财负债端资金久期较短,需要更多长期资金来升级和拓展长期净值型产品。保险通过银行获取长期资产,以穿越经济周期,抵御利率风险,银行通过保险获取长期资金,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建设,降低信用风险。
其次是投资范围与管理能力上的互补。保险资管擅长多资产灵活配置和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权益投资,银行则在信用管理能力和非标投资上更具优势。这就为双方在产品层面深入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实现在产品形态、期限结构、资产类别等全方位的优势互补。
建议保险资管与银行理财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资源整合与战略协同,实现促改革、扶实体、化风险的发展格局:
一是在长期资产管理上,双方可以加强优势互补。商业银行或理财公司持有大量久期不匹配的非标产品,在资管新规的约束下,腾挪空间不大,可以与保险资管加强合作,有效匹配久期,提高收益。再就是银行持有大量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信贷资产,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为保险资管提供长期资产,有助于保险资管穿越经济周期,抵御利率风险;同时,商业银行也通过保险获取了长期资金,盘活了长期资产,双方达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二是在权益类投资管理上,双方可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长期的信贷管理经验,使得银行理财在固定收益类尤其是非标投资上有着先天优势,在权益类资产方面的投资能力则相对较弱。相比银行,保险资管在权益类投资和各大类资产时机选择和灵活配置上具备一定优势,而银行理财子公司在直接投资权益资产技术和积淀不深的情况下,与保险资管采取FOF/MOM的形式合作或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同时也有助于抚平权益类产品的波动性。
三是在养老金管理上,双方可以各自发挥特长。商业银行是养老金的主要账户管理人,保险资管公司是主要投资管理人,银行业和保险资管业加强横向业务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将保险资管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纳入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丰富养老理财产品类型,将为我国养老金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在产品投资管理上,双方可以加强合作。银行理财在预期收益型向净值型转变过程中,对于低波动、绝对收益特征的产品尤其重视,而保险资管具备的绝对收益特色和风险管理优势恰好与之匹配。
五是高净值客户的拓展上,双方可以互惠互利。银行理财子公司依托母行客户资源优势明显,但保险资管背后也有着广泛的保险客户资源,这其中也不乏高净值客户,也是双方可以共同协作开发的增量客户资源。
总而言之,保险资管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发挥各自特点,取长补短,形成差异化的、协同共进的发展模式应是这个大资管时代的主旋律。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