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从科技启动上市辅导欲抢“AI第一股”?
本报实习记者/曲忠芳/记者/李正豪/北京报道
人工智能(AI)“四小龙”的上市赛跑有了新的动向。
近日,广东证监局官网公示,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从科技”)已于8月18日办理了上市辅导备案登记,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其上市辅导机构。另从上游资本透露的消息,云从科技瞄准的是A股科创板。这意味着,云从科技运作资本上市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有望在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以及依图科技之前,率先摘得“AI第一股”桂冠。
对于上市筹备进展情况,以及是否计划在科创板上市,云从科技方面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目前没有更多可披露的信息。”
上市竞速
“AI四小龙”的称号,是业界对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商汤科技、云从科技这四家以计算机视觉技术起家、深耕AI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落地应用的新兴企业的统称,当然也有部分人士并不认可,认为这一称号“宣传大于实际”。
一般来说,资本运作A股上市,往往需要经过重组改制、尽调与辅导、文件制作申报、监管机构审核、路演询价定价、发行挂牌上市六大步骤。当申请文件由证监会受理后,发行人将须在证监会官网披露招股说明书(申报稿),而通过招股书,公众才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到该公司的发行情况、财务数据、股东结构等更全面的公司信息。
从目前披露的消息看,云从科技已启动上市辅导,但启动上市辅导不等于一定能上市,后续还要继续“闯关”推进相关事宜。
在启动上市辅导之前,公开信息显示,云从科技于2019年12月已经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名称由“广州云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加399.54%,变更为6亿元。今年5月随着C轮融资完成,又进行了经营范围、注册资本、股东等多项工商变更登记。
天眼查数据显示,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AI四小龙”中成立最晚的一家,创始人周曦出身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云从科技则是由中科院的人脸识别研究团队孵化而成。自成立以来,云从科技已进行了近十轮股权融资,投资方众多,热度可见一斑,其中不少系“国字号”产业投资机构。最近一轮融资是在今年5月,云从科技完成了18亿元规模的C轮融资,此轮投资方为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上海国盛集团、广州南沙金控、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以及中国工商银行、海尔金控、信中利资本。
凭借创始团队出身以及国资背景的基金参投,云从科技在官网介绍及对外传播中也往往以“人工智能国家队”自居。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于商汤科技、依图科技、旷视科技三家的多轮美元基金注入,云从科技几乎属于纯内资股权结构,有观察人士认为,这或许会让其上市之路相对顺畅。
事实上,在云从科技此番冲击上市之前,旷视科技曾于2019年8月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了IPO招股书,但因美国“实体清单”禁令及疫情影响,未能成功。商汤科技今年频频传出运作上市的风声,资本力推其估值或将达到100亿美元。另一家依图科技,也一度释放出拥抱资本市场的态度,但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总经理杨德龙指出,人工智能是目前资本热捧的赛道,如果云从科技能够第一个上市,那么既能产生一定的品牌效应,同时对后来的企业起到一个参照物的作用,后来者在股票定价、公司估值方面有了直接的可参照对象。
一位不愿具名的某私募基金高管透露,目前这几家新兴的AI公司都在积极准备上市,上市地点还在评估和考虑中,不过就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在科创板上市的概率更大一些,当然最新落地、与科创板一样实行注册制的深交所创业板也在其考虑范围之内。
“现在的形势是哪里能上就上哪里。AI公司做各个行业的落地,摊子铺得很大,成本投入很高,上市肯定是为了确保有持续的现金流注入。”上述高管说。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人工智能企业上市的步伐是迫切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行业级落地项目一般周期较长、研发成本高,但回报较慢,很多公司暂时还处于亏损状态,上市能够带来持续的现金流;二是从投资周期来看,一般五年左右是投资的一个“收割期”,就头部的四家AI企业来看,成立最晚的云从科技也已经有5年,最早的旷视科技已成立9年,因此投资方会对被投资企业上市有着较强的期待。三是当下人工智能概念相关股票,资本市场较为认可,再加上投资者手头的现金相对充裕,所以说现在上市也确实是一个好时机。
商业“最后一公里”
云从科技官网介绍,云从科技的核心技术在于人机协同开放平台,主要布局深耕的四大业务领域是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交通及智慧商业。其中,智慧金融服务可圈可点,云从科技承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四大行的智慧金融平台,人脸识别日均对比数达到2.16亿次。
记者查询对比了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的官方业务介绍,尽管四家的业务描述措辞不同、主打的专业名词概念也各有特色,但综合来看,这四家人工智能“新贵”基本的业务模式“内核”基本相似,简单来说可以划分为三块,基础支撑的是基于计算机视觉识别等技术能力搭建的开放平台,例如云从科技的人机协同开放平台,旷视科技Brain++“新一代AI生产力平台”;中间一层展示的是提供的产品及服务解决方案;再上面一层则是重点落地的行业及领域。基于这一内核,商汤科技就将自己的商业模式概括成1(基础研究)+1(产品及解决方案)+X(行业)。
不难看出,作为“最后一公里”的落地行业应用,成为当下人工智能企业拼抢的重点。云从科技自称“金融业第一大AI供应商”,依图科技核心的三大业务是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和智慧商业,而旷视科技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工业、金融、能源、通信、零售、教育等领域,商汤科技服务的领域则涉及智慧城市、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慧健康、教育、广告等。显然,四家在行业覆盖中既有一定的交叉重叠,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IT产业分析师付亮指出,新兴的人工智能企业在踏足行业落地时可能会面临已深耕多年的老牌企业的竞争,在争抢B端(含G端)企业客户资源时,新兴企业的优势并不明显。另一方面,相较于以人工智能技术起家进入行业应用的这一发展路径来说,那些行业应用服务商,对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及服务进行增值、迭代升级可能更容易,毕竟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还没有形成垄断性的壁垒,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因此在B端市场里,这批新兴势力要占据一定的话语权还需要时间。
人工智能企业在已落地的行业领域中处在什么地位?市场需求处在什么阶段?针对此疑问,记者采访了汽车、医疗等行业的从业者。其中,一位长期研究智慧医疗产业的业内专家表示,医疗领域可以说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国内医疗体制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而且对专业知识的要求高,人工智能企业目前仍处于收集数据、摸索探路的初步阶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方面,当前讨论人工智能应用的前提应该是海量数据,要想合理合法地获取海量数据本身就存在难题,另一方面从应用端,医疗机构、医生等从业人员目前对人工智能技术大多怀着一种“半抗拒”的态度,吸引力不足。
而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这一新兴领域,互联网巨头、汽车厂商、以及人工智能企业都在发力布局,但智能驾驶的汽车距离真正应用同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有分析师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到普及成熟,行业应用已成为大势所趋,只是需要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未来的市场想象空间非常大,这是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之所以斥巨资加大投入的原因,也是云从科技等AI四小龙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奔跑向前的根本。尽管目前普遍面临着“最后一公里”商业化难题,运作上市其实是为提前抢食资本红利,以及布局未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