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小区”受热捧:正视违规背后的丧葬“刚需”
近日,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一处“骨灰小区”,引起网友的热议。
其实称之为小区,只是一种比喻,客观称呼是建筑群。据报道,其本来规划的属性是公益性骨灰堂,但被改建成了住宅式,并以祠堂的形式违规以租代售。该建筑群外形上与普通居民小区无异,但窗户都是黑色的。每“家”每“户”门口都悬挂着“X氏祠堂”的牌匾和大红花,里面则放满了各个家族逝者的骨灰。
↑中塘镇公益性骨灰堂内,大部分祠堂都已出售。图据界面新闻简单来说,骨灰住进了“楼房”。这让有些年轻网友感到不爽,“骨灰盒都有房子住年轻人没有”。但稍微一算就会发现,这种不无诡异的丧葬形式在价格上并不奢侈,反而体现出一些“集约、经济、亲民”的特征。
占地20000多平方米,每平米售价从3000多元到7000元不等,每“户”20平米到50平米不等。由此简单推算,每“户”的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光看这个价格,可能还有人觉得“不菲”。但是工作人员提供了另外一组数据:目前小区已“入住”3千多家族,骨灰盒接近十万个。也就是说,平均一个家族放了三十个骨灰,每个骨灰盒平摊的价格和占地是相当有限的。
从程序上来讲,“骨灰小区”属于违规无疑,占地面积超过了官方规定,以长期租赁代替销售是打擦边球。但是该“小区”的热销,则反映了当地存在着刚性的丧葬需求。正如报道中所说,“土葬不允许了,市里的墓地价格又高,来买祠堂的人一下子多了。”
众所周知,同样的丧葬“刚需”不仅存在于天津一地。“死不起”“葬不起”等话题不时引起公共讨论。此前有消息说,一些大城市的居民到周边小城市买房专门放骨灰盒,还引发与本地居民的冲突。与这种暗度陈仓的“人骨(灰)混居”相比,明着来的“骨灰上楼”反而更容易被接受。
丧葬难的核心问题在土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以弃绝土葬为核心的殡葬改革的推行,供求两端的压力都在增加,“公墓贵,买不起”等民生难题仍将长时间持续。在这种大背景下,“骨灰小区”的思路就有值得思考与剖析之处。
你可以讽刺“骨灰小区”背后的商人“真会做生意”,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解决方案抓住了不少人的心理痛点。此前一些地方曾推广骨灰葬海、集体深葬等所谓环保、节约耕地的丧葬新方式,但效果不彰。这是因为普通人总是需要一个物理场所去缅怀先人,能够接受“一葬了之,再不相见”的人毕竟是少数。
现在“骨灰小区”被曝光出来,其违规之处无处隐藏,但是后续处理,也应该充分体察那些“买家的诉求”。
“死生亦大矣”,殡葬产业需要改革,但尊重人之常情也应该是前提。很多人需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安置先人的骨灰,需要在节日、忌日有地方去做一些仪式,因而在设计公共政策、提供公共资源的时候,也应该尽力考量这些客观存在的需求。
在某种程度上,“骨灰小区”以违规的方式“填补”了一些地方公共丧葬资源的不足。正视违规背后的丧葬“刚需”,正是“骨灰小区”在违规之外值得深思的角度。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子兮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