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今年以来95只基金清盘
□本报记者李岚君
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市场火爆,权益基金更是爆款频现。与此同时,年内已有95只基金淡出视野,走上清盘之路。业内人士表示,少数基金出于保本到期转型需要进行清算,而多数基金产品由于业绩不佳、规模萎缩、管理成本增加、运营效率降低等原因清盘。不过,对投资者来说,基金清盘并非坏事,清盘常态化是优胜劣汰的表现,也是维持基金业生态健康的必要手段。
债券型基金清盘多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3日,今年以来已有95只基金清盘(各类型合并计算)。具体来看,一季度各月基金清盘的数量分别为3只、9只和7只。二季度各月基金清盘的数量分别为8只、6只和23只。7月份,清盘的基金达到27只。8月份又有12只基金清盘。
由于债市波动较大,债券型基金清盘的不少。在95只清盘的基金中,债券型基金占38只。其中,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有12只。此外,25只混合型基金、23只股票型基金、4只货币型基金、3只QDII基金和2只另类投资基金也在今年进行了清盘。
从分布上看,清盘的95只基金分属于44家基金公司。其中,17家基金公司旗下有2只或以上基金清盘,6家基金公司旗下有5只或以上基金清盘,最多的一家基金公司有9只基金清盘。
清盘或常态化
事实上,每一年都会有部分基金走向清盘。记者梳理年内进入清盘流程的95只基金清盘原因,主要包括规模不足、基金转型、基金持有人大会同意终止等。其中,规模过小是基金清盘的主要原因。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表示,清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行业发展过程中基金数量越来越多,部分产品因不再适合新的环境而逐渐掉队,基金规模的增速并没有跟上基金数量的增速。因此,很多基金单只规模不断被摊薄,形成大量的小微基金。
除此之外,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处理分级基金的转型清盘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金清盘的数量。刘亦千表示,作为创新型产品,分级基金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因不符合公募基金的定位而被淘汰。如今,公募基金市场有自己的生态,基金产品是否成功也需要市场来印证。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优胜劣汰机制逐渐建立,退出机制日益成熟,有进有退是必然和正常的现象,这也是维持基金市场新陈代谢的必经之路。
业内人士表示,对投资者和基金公司来说,清盘并不一定是坏事。公募基金行业积累了大量同质化产品,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新基金注册越来越简单,新发产品不难,基金公司对待清盘的态度越发开明,基金清盘或将常态化。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