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蓄力防风险
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张末冬 见习记者徐贝贝
“金融风险仍然易发高发,一些潜在隐患依然较大,一定要保持清醒,冷静研判,未雨绸缪。”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他强调,下一步,一方面要做好银行不良贷款较大反弹的准备,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力度,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千方百计保护市场主体,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银行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公司治理与金融稳定、服务实体经济等内容,监管层频频发声。那么,对后期资产质量可能面临的挑战,银行业与监管层该如何应对?如何在服务好实体经济的同时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对此,《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和有关专家,探究银行业如何扎牢防风险藩篱,持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水平。
不良率有可能上升
今年以来,在疫情等综合因素影响下,我国银行业不良率有所上升。银保监会数据显示,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04亿元,不良贷款率2.10%,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78.1%,比年初下降4个百分点。在普惠型小微贷款方面,截至6月30日,不良普惠小微贷款余额0.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25%,不良率2.99%,已接近原来设定的容忍限度,较各项贷款不良率高0.88个百分点。
在不良贷款增加的同时,银行预期不良率上升、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也存在。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提示了不良贷款将加速暴露的风险。今年年初以来,账面不良贷款余额虽然增加不明显,但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在金融领域反映有一定时滞,加之宏观政策短期对冲效应等,违约风险暂时被延缓暴露,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不良贷款会陆续呈现和上升。
其中,小微客户居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状况更值得关注。“我们一直坚持小微金融服务,户均贷款30万元左右,力争将资金真正滴灌实体经济。今年资产质量有压力但可控可预见,上半年不良率约1.2%,较年初上升了约0.5个百分点。”一位东部沿海地区中小银行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一位华东地区的地方监管部门人士也认为,下半年及明年不良率上升很大可能是结构性的,小微领域或占主要部分。“债委会对大型企业不良贷款的化解起到重要作用,这几年监管部门对大型企业的监管也比较严格。为稳企业保就业,所有银行都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他强调,金融机构应关注不良率的客观提高,备好下一步应对政策。
就延期还本付息工具带来的影响,一位城商行副行长坦言,就监测情况看,不良反弹压力较大。目前,该行开展延期还本付息的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近10%,在扶持企业的同时尽量控制风险。
事实上,资产质量更为稳健的大行也承担着坏账压力。“之前监管部门要求大行加大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但小微客户的确风险更高,在疫情冲击下坏账更多。从我们对客户了解以及大环境综合评估,下半年不良率还要上升。”某大行相关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该行不良率略有上升,不良资产增加主要是在小微贷款部分。对于这些问题,银行肯定需要更多警惕,“否则监管高层也不会频繁提示”,他强调,在疫情蔓延初期,从监管部门到行业内人士都已经对此有所预计。
银行要多方向夯实能力
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承压。但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银行体系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依然较强。截至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309万亿元,同比增长9.7%。6月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142.4%,拨备覆盖率182.4%,资本充足率14.21%,主要指标均处于合理区间。
中小银行是银行体系整体抗风险能力的短板,值得更多关注。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熊启跃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疫情冲击,部分中小银行逾期贷款、不良贷款上升速度较快。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中小银行的资本和拨备实力能够抵御资产质量下行的冲击,但也不排除部分公司治理薄弱、前期业务增长激进、当地经济受疫情影响较严重地区的部分银行面临较大的风险防控压力。
上述城商行负责人表示,基于疫情带来的冲击以及银行已经做出的一些让利安排,该行一方面在发放贷款时最大可能严控风险,例如延期还本付息不一延到底,而是采取每个月延一次的方式,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调整;另一方面则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并增加计提拨备,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1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689亿元。按照预期信贷损失的原则要求,计提减值准备1.3万亿元,同比增长34.4%。郭树清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说:“上半年,银行业不良处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8.9%,预计全年银行业要处置3.4万亿元,而去年全年该数据为2.3万亿元。明年的处置力度会更大,今年尤其要控制好新增贷款的质量。”
除了处置不良贷款外,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多方面部署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其一,做实资产质量分类,督促银行运用预期信用损失法评估贷款风险,准确做好资产分类,真实反映贷款质量。其二,补充资本,提足拨备。其三,严控增量风险,督促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做好贷款“三查”,防止新增不良贷款过快上升。
“银行不良贷款一般是有计划地暴露,不会将达到不良认定标准的贷款完全认定为不良贷款。形象地说,他们往往有一个不良贷款储备池,里面是实质达到不良但出于各种考虑未实时准确分类的贷款。现在监管部门就是督促银行赶紧把这个池子里的不良贷款释放出来。”一位东南沿海地区地方监管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监管部门对银行的风控要求主要是加快隐性风险的暴露并及时处置不良资产,为未来风险的暴露腾出空间。
利用科技提升风险控制水平
金融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在防风险的同时,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毫无疑问是今年金融工作的首要任务。
前述地方监管人士表示,今年以来,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是银行业的头等大事。从走访企业的情况看,中小微企业经营确实存在困难,延期还本付息、无还本续贷以及循环贷等政策确实挽救了相当一部分企业。
目前,中国三分之二的小微企业都能获得银行贷款支持。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8.4%,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94%,较上年下降0.76个百分点;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达到52%。银行保险机构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财务重组和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向实体经济让利8700多亿元。
在政策引导以及金融机构的努力下,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得到了改善,银行现在还需要考虑的是,面对随之上升的风险,该如何做好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之间的平衡。
“服务实体经济和防风险并不矛盾。”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对《金融时报》记者说,银行信用风险和实体经济密切相关,实体经济改善了,银行的风险也会下降。要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关键是要确保银行业务开展的商业可持续性,银行要在小微客户的筛选和风控上下功夫。
在实践中,一些银行主动加快数字化转型,改进业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既有效挖掘了潜在需求,又明显提升了风险管控能力。例如,建设银行推出针对小微企业的“惠你懂”产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精准收集到了小微企业信息,实现在3分钟内筛选客户,判断是否放贷。今年3月,建设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成功突破万亿元,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
一位大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分享了他的经验:“要对小微企业客户做好筛选,尽量把不良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我们也和科技公司进行合作,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客户画像,筛选优质小微客户。同时,还要做好贷后数据跟踪,及时了解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判断企业还款能力。”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