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金融科技论坛”于9月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中再集团信息技术中心总经理兼中再巨灾管理公司总经理冯键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整个新冠疫情是一个新的巨灾,我们在巨灾的量化分析方面有一些经验积累。“对此,冯键说到,从传统的偏事后被动的转向新型的能预防和预测,实际上是全球对巨灾风险的一个新的趋势。
”驱动力就来自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转型,我们一系列的创新技术,更多讨论是在ABCD,区块链、人工智能,还有整个的安全。我们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让风险从原来的雾里看花,变成我们能用高分辨率的方式能分析表达。这块的逻辑很简单,你看到的时候就会有更好的反应,但是很多是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和技术和平台。“
冯键表示,从这个角度来看,要解决这些看不清,算不清以及管不好的问题,还要研究各种的技术,研究巨灾的模型,风险造成的损失能统一算出来。另外还需要国家制度的建设,以及包括中央基金的建设。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嘉宾下午好,我的演讲题目是构建巨灾风险管理的新生态,疫情对我们的影响也挺大的。结合银行金融科技的话题,我先谈一点构建巨灾数据库和巨灾风险管理新生态。
整个新冠疫情是一个新的巨灾,我们在巨灾的量化分析方面有一些经验积累,所以我从这个角度谈一下。
疫情早期很多人都不知道是黑天鹅事件,随着发展更多像灰犀牛,从整个巨灾看,刚才谈到巨灾的发生频率,整个体系非常大,特征相对来说机理也非常的复杂,大家在谈巨灾的时候更多是侥幸的心理。风险这块更多是采用传统的概率、统计这样的手段描述我们存在的风险,管理手段来看我们的管理手段基本上偏少,我们更多是在救灾,我们认知的能力都受限,我们的管理手段也是受限的,所以整个的巨灾风险来看,是两极化,一个是雾里看花,花落谁家。第二个巨灾风险实际上难上加难,可以看到大家都在做保险,但是巨灾这块很少。
我们整个的巨灾频率不高,损失巨大,存在看不清、算不清、管不好,这块事实上是也影响了我们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上午到一个部委讨论,谈可持续发展社会韧性的问题,我们把它当成四个点来看。首先看不清是数据的问题,巨灾的研究需要各种各样的数据,我们不仅需要灾害的数据,也需要影响灾害的数据,比如说这栋楼详细的数据怎么知道,这块存在数据盲点的问题,造成我们看不清晰。
另外怎么量化,这个也相对很难,缺少一个计算模型能分析,这里涉及的学科非常多。还有管理难的问题,我们平时比较被动,从管理角度来讲我们的覆盖率渗透率都非常的深,国际上30%,而我们5%,不到,我们在汶川地震是0.2%。另外整个社会的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整个社会协同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从传统的偏事后被动的转向新型的能预防和预测,这个实际上是全球对巨灾风险的一个新的趋势,这里面的驱动力就来自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转型,我们一系列的创新技术,更多讨论是在ABCD,区块链、人工智能,还有整个的安全。我们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让风险从原来的雾里看花,变成我们能用高分辨率的方式能分析表达。这块的逻辑很简单,你看到的时候就会有更好的反应,但是很多是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和技术和平台。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要解决这些看不清,算不清以及管不好,以及整个围绕系统讨论的问题,是多个层面,数据是不够的,还要研究各种的技术,研究巨灾的模型,风险造成的损失能统一算出来,我们的数据算出来也不完全符合我们中国的事情,对我们整个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我们需要做一个自身的,围绕这个还要建构我们一些金融性的方案,以及风险的组合。另外还需要国家制度的建设,以及包括中央基金的建设,这块都是系统性的工程。咱们国家已经开始在做相应的工作。
另外系统本身就是围绕数据,还有模型,模型我认为是在巨灾领域像芯片一样的重要。为什么我们中再集团在这方面做,是因为我们中再集团承载了巨灾数据,我们巨灾的赔付也比较高,另外我们国家是多灾的国家,每年造成的损失直接1个亿,我们中再也应该去做,不仅仅是内部,也是行业内公共的基础设施。所以我们专门成立了一家中再巨灾管理公司,而这个公司是2018年成立,涉及到气象局和金融中心,我们能通过社会化和金融的方案构建,聚焦在我们的数据模型和金融方案,目前也是国内唯一一家聚焦在巨灾管理的一家科技公司。
从这么多年的发展来看,我们聚焦了各方面的数据,包括住宅的数据、不同标准规范的数据,进行融合,这是一块非常难的工作,这块已经做了很多年了,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巨灾的数据库,增加了巨灾造成对标的数据,另外还有造价的数据。
从看的见的角度来看,我们研发了再瞰平台,已经在多家运用,能看到风险,知道风险,让你能看得清。更重要的问题是需要研发模型,刚才谈到,这个模型非常的复杂,涉及内容很多,还有很多的痛点,一个是数据,另外一个是数据分割的问题,我们长期没有符合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巨灾模型。
我们成立巨灾科技公司,2018年发布了地震1.0的版本,填补了国内空白,聚合了国内顶尖的资源,包括地震局、研究机构、大学,跨行业,另外是一个长期基础性的工作,这块已经做了三年多了。
拿一个数字罗列,因为我们承担了科技部一个国家的重大项目,有国家的资源,聚合了国内100多名指明专家,代码都是我们自己做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地震的模型从2018年推出到2019年的商业化应用,我们现在完全可以商业化运用,到今年下个月发布市场化版本,另外我们有一些近十年地震监视区的数据,以及人员伤亡,可以测试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可以用在保险创新。
成果来看也做了相关的数据对比,和应急部的数据做过对比,我们这个数据差距在10之内,这个是实时算的,国家是一个月,这个数据也能和国家的部门进行运用。
地震是一个我们突破的点,另外一个就是台风,最近台风也非常多,台风非常的复杂,不仅仅是风的问题,还有台风造成的降水,以及对沿岸丘陵造成的变化,以及降雨对城市造成的内涝,还有沿岸就是风电场,最近也在研究,海上风电、海上养殖这块造成的风险,进行量化,这块非常的复杂,也结合了气象局等等一些合作。今年年底会有一个基础的框架完成,明年会发布台风商业版本,是完全可以商用的,另外这个也是国际上唯一一个把风、水、风暴潮、巨浪聚合在一起的模型,美国的模型是分开算的,这个是非常符合国内的实际的。
整个来看,刚才也讲了数据为本,模型为芯,更重要的还是场景为用,才能构建我们的生态系统,能把整个的场景更好的导入进来,我们在保险端场景里面,无论是我们的承保、核保以及风险管理,可以看到风险的累计,实时的计算,以及到后面超保的管理,现在也正在推进之中,也非常欢迎相关机构跟进行合作。
我们和银行也进行一些合作,算银行网点的风险,巨灾的风险,算银行的信贷,一旦在巨灾下面造成的损失。今年也在做一个工作,去增加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可能的金融风险报告以及损失。应该说在行业上商业的应用,刚才我们谈到是在更多的商业里面构建一个生态体系,不仅仅是平台、工具、应用,我们目的很简单,我们希望能够用数字化的技术去量化数字化巨灾风险管理,能让我们的政府、行业能真正量化风险到底在哪儿,损失大概多少,资源怎样调配,救灾怎样安排等等,这中间也涉及到整个的保险的细节管理,包括今天上午和一个部委在谈,从我们这儿能做一个风险教育和培训,我认为风险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从我们的通道赋能保险公司,服务于我们的社会和大众。另外就是政府包括社会治理、社会共治,这个也是十四中全会提到的社会治理能力,和现代化建设,这块也在做相关的工作,涉及到第三方生态的方式,能引进来。另外还需要一些国家制度顶层设计方面的相关工作,这块也都需要来做的。
我谈一下我们做巨灾模型,其实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巨灾风险管理新的生态,能以我们的数据作为根本,用模型作为芯片,场景作为应用,我们能与更多的合作方构建一个新的生态体系。
最后第四部分,我做这个事情本着一种共商共建共享,甚至一些部分的合作,是可以共同的享有知识产权的方式去加速推进我们整个的工作。0-10的划分来看,我们做的工作聚焦在0-1,把1-10的工作放开,能让我们的合作方更好的开展,开放合作,共享共赢,我相信我们能在这个领域构建一个新的生态体系,更重要的是服务于行业、社会,能真正服务于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让社会真正的更韧性,让我们的产业包括业务的发展更有可持续性。
我们这块的工作虽然早期比较长,但是落地大概用了三年的时间,还是比较短,希望后续能更多的进行一些合作。
一句话,我们会聚焦在巨灾这个领域,实现巨灾风险的数字化转型,这个工作可以做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个工作还是非常有社会价值的,我们也是希望能和更多方进行开放的合作,共享整个数字化的成果,在商业化和社会化的应用。谢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