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校园,但更需精准防控
陈志文
临近“双节”,上半年因疫情没能出去走走的众人早已按捺不住,纷纷规划出行。但另一部分人却高兴不起来,在微博、微信等各大网站与论坛都能看到他们的“争论”与“哀怨”,这群特殊的人便是高校学生。9月份学校全面开学了,孩子们终于回到了久违的校园,但进去了,却不容易出来。这就是疫情防控期间“非必要不出校”的校园封闭政策。
首先,“高校封闭管理”是否有必要?
高校不同于中小学,学生不只学习在一起,还生活在一起,人员密集程度更高:几个人一间宿舍,几十人一个班,上千人共用食堂,宿舍一层楼共用一个水房和浴室……一旦校内出现病例,极有可能出现爆发性疫情。
学校一直是疫情防范的重点、难点,尤其是高校。疫情期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一位同学做了一个校园疫情传播的模型:如果有感染者进入到校园,没有及时发现,那么大概一两个礼拜的时间,可能就会造成聚集性的爆发。
从这个角度看,相对封闭的管理是必要的。而且,全世界范围内,对校园尤其是高校校园的管控,都是重点。英美高校近期陆续复校,但对校园防疫管控力度不小,甚至不惜“大开杀戒”。美国密苏里大学9月2日开除了两名学生,原因就是违反学校疫情防范管理规范。
但是,在目前已经有比较成熟的防控经验的背景下,各高校在封闭管理上更需要精准防控,灵活管控,尽可能方便学生学习生活。
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要求就比较宽松。学校明确无需报批、报备的事项:1.临时外出,当晚22点前回宿舍;2.本地学生周末回家;3.外地学生本地探亲。
清华大学、北航等多数高校实施的是备案制,学生只需在在线系统中提前报告出校事由、出行轨迹、进出校时间等相关信息,提前报备后,无须审批即可进出校园。
虽然只是报备制,但并非没有严格管理,清华大学在给予自由的同时,也有严格的管控。比如,清华大学每一个教职工、学生进出校门和学校任何一个办公楼,教学楼,实验室,均需扫描紫金码,详细记录每一个人的轨迹。不同院系的老师,因工作需要提前报备才能进出其他院系,这是最大程度降低人员非必要的交叉流动,如果发现疫情,第一时间可以定位密切接触人群。
但一些地方高校也存在管制过严一刀切的情况。比如某高校规定每周仅允许出校一次,还有一些地方高校,进出都要求提出书面申请,经过三级审批,非批准则不允许进出校园。这些规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实习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与精准防控的精神要求相比,部分学校这种“一封了之”做法显然过于简单粗暴,甚至有懒政之嫌,需要加以调整改进。
防疫关键在于精准防控,而不是简单的关闭。像5月份北京爆发疫情后,并没有把城市一封了之,就是要做到精准防控,把对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诚如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对部分高校一刀切“封闭管理”的做法进行回应所表示的:这既不是封闭式管理,也不是不准出来。对于十一假期学生能否外出离校,需要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反对一刀切。9月17日,江西教育厅要求各校取消校园全封闭管理,科学管理师生出入校门,比如,落实“测温、扫码”等措施,学生可凭健康绿码正常流动。
(作者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