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国君资管进军公募前得猛将,投研“铁三角”阵容已形成,将注入哪些新动能?
券商中国记者获悉,原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总量团队负责人李少君近期卸下了上述职务。根据组织安排,他将赴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并拟任副总裁、投资研究院院长、组合投资部联席总经理。
近年来,不乏卖方老将转身伏枥,例如任泽平、李慧勇、梁红等。这次组织调动,对于李少君个人而言,完成了从卖方向买方的职业生涯转变。其总量思维和全球视野,也将有望助力国泰君安资管公司加强自上而下的研究和投资框架搭建。对于国泰君安而言,李少君的职务调动也是集团大力支持大资产管理板块发展,构造集团更强竞争力买方生态的重要举措。
近期,国泰君安集团提出了“三个三年三步走”的全新战略,并在大资产管理板块布局券商资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募基金“三军并进、联动创新”的现代资产管理的新思路,为集团的财富管理转型赋能。而国君资管,无疑是其中的核心一环。
国君资管目前正在积极申请公募牌照,李少君的加盟也体现其打造一流买方投资研究实力的决心。据记者了解,近期国君资管围绕着高质量发展正在积极推动一系列综合改革,这也是落实集团“四向四要”工作方针,打造面向未来发展动能的重要部署。至此,国君资管分管投资业务的固收投资大咖成飞,权益投资领军人物张骏,与研究老将李少君,已初步构建起国君资管投研线的“铁三角”阵容。
借全球经验构建领先的买方总量研究
如果熟悉李少君的过往经历,就不会对他此番调任国泰君安资管感到意外。
李少君于2016年加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调任前担任副所长,全球首席策略,并负责总量研究。在此之前,他是民生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和研究业务部总经理,还曾在工商银行总行从事宏观经济和政策研究。
十多年的从业经历,加上其在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李少君对研究体系和买方资产管理机构的投资框架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他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早期国内的研究中,不乏机构内部观点割裂的情形。比如,宏观和策略研究的逻辑相冲突,宏观和固收的观点不自洽,这与均衡市场下无套利的精神、与不同资产的配置框架是相矛盾的。”
基于上述思考,李少君一直希望能够形成框架完善、逻辑自洽、配置有效的研究体系。国泰君安研究所率先成立总量大组,由八个方向、十位首席和四十位分析师组成,李少君担任组长。“总量研究的核心不是把所有方向的观点集合在一起,而是把所有方向的纳入一个有机的配置框架里”,李少君介绍。在这个研究框架下,宏观提供输入,配置做出多资产的分配,与策略并行的,还有金融工程提供的量化投资策略校验,基金研究落地、新股研究、中小盘和主题研究提供增强。
“这种统一框架下观点的校准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更希望把这些校准带来的火花以更框架化、直观化的方式带给客户,这后来形成了我们的总量夜话。各位首席和同仁们的思想碰撞,每周日晚八点收听国君的电话会议,似乎也形成了很多人的习惯”。李少君说。
这种国内领先的研究方式,得到了来自社保基金、大型保险公司和银行等头部机构的认可,同时也引领着国内卖方总量思维的转变。
此外,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工作也使李少君积累了丰富的全球视野。他向记者介绍,“我们几乎每年都会在北美和欧洲跑一圈。我们对头部资管机构的投资和研究框架做了非常详细的梳理。我们发现他们的投研的框架和体系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例如,自上而下的视角在海外机构中非常常见。”
业内人士评价,李少君的总量思维和全球视野,以及主动与量化结合的投研视角,或有助于国君资管自上而下研究和投资框架的搭建。
本土资管机构面临挑战
“在当前这个时间点,虽然乘着改革的东风,但面对挑战,很多同仁也倍感压力。”李少君在采访中坦言,“无论是内部环境变迁,还是外部竞争加剧,都让我们如芒在背、策马扬鞭”。
内部环境而言,首先是资管新规出台带动了市场财富管理需求的增加,以往大量资金可以通过非标产品获得稳定的高收益,随着非标资产的萎缩,这些资金逐渐带来的配置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人口结构老龄化带来的利率下行趋势难以逆转,如何配置与之相匹配资产成为重要的问题。
其次是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整体的资产开始出现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存量资产(以传统产业为代表)开始逐步走向结构优化;二是增量资产(以新兴产业为代表)出现了非常强劲的客户需求,资产的配置、估值、定价等投研方法面临的冲击不断。
外部竞争方面,近两年国内资本市场加速开放也是市场大格局变化的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助推因素。就在今年4月1日,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正式放开外资股比限制, 8月21日,贝莱德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设立。外资资管机构抢滩国内市场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海外的投资研究框架和体系,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资金和产品,进入到我们的市场,可能对本土资管机构的体系产生冲击,这是我们特别焦虑的一件事情。”李少君说。
事实上,以北美为例,市场典型的特征是主动基金相对较少,量化基金非常多,和国内市场正好相反。美国的主要产品和资金都配置在指数型产品上,在这个背景下,美国指数研发能力和指数型产品管理的能力就非常突出,随着外资资产管理机构不断进入国内市场,未来给本土资产管理机构带来的挑战会越来越明显。
做好自上而下,助力自下而上
国泰君安资管显然已经看到了这样的格局变化。应对的思路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投资研究框架搭建;二是进一步强化自下而上的投资策略拓展;三是有机的融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助力公司更大更强。
“我希望搭这样一个有效的框架,从大类到资产、从资产到赛道、从赛道到产品和标的;选好阿尔法,保护好贝塔;在全球视野的基础上,做好自上而下,助力自下而上。”李少君说。
在这个框架下,各个投研条线相互独立又有机统一。具体操作上,国泰君安资管会借鉴海外的经验,但更为重要的是做本土的框架。
“我们和海外的市场是不同的。海外的市场我只要去投资了指数基本上就放弃阿尔法,这是因为它的市场已经非常有效,阿尔法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少。但是在我们的市场,阿尔法的机会还很多,大类资产的贝塔周期也很明显,实际上这都是我们可以做的。”李少君说。
李少君对国君资管的投研框架有着十分清晰的愿景。
“我们不希望简单地输出产品,而是希望输出一种标准,和国内外的机构共同合作,制定适合国内资产管理公司的标准,就像我们的5G和高铁。”李少君说,“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标准,否则很难说转型成功。这套标准的准则就是适合中国市场,能够给中国的老百姓安安全全、踏踏实实的管好钱、理好财。”
李少君坦言,和制造业一样,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也有着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但是国内资产管理机构不能只依赖市场,必须要拿到核心竞争力,才能和国际的顶尖机构同台竞技。在向财富管理转型和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背景下,国泰君安选择从研究和科技向投资赋能,用创新型的裂变直面挑战。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