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金融》|严宝玉:发挥金融精准扶贫牵头作用
作者|严宝玉‘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13期
四川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2013年底,全省有88个贫困县,分布在全省12个市(州),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小康社会建设充满挑战,金融精准扶贫任务艰巨。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积极发挥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牵头作用,创新金融扶贫体制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加快向脱贫攻坚领域聚集。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四川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822亿元,余额和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基础。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四川省已累计实现减贫605万人,退出11201个贫困村、摘帽81个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末的9.6%下降至2019年末的0.3%。四年来,四川累计投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4000多亿元,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持久动力。
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
自人民银行总行2016年创设扶贫再贷款业务以来,成都分行切实发挥扶贫再贷款的投向和利率双引导作用,通过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产业带动贷款”“+示范基地”等多种方式,引导低成本资金投入扶贫开发领域。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四川扶贫再贷款余额152亿元,运用扶贫再贷款建成示范基地189个,累计支持49万贫困户增收脱贫。
浮云牧场位于阿坝州理县通化乡西山村,长期以来,村民仅以种植农作物、养殖牲畜为生,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人民银行阿坝州中心支行指导当地农村信用社运用扶贫再贷款支持浮云牧场发展旅游业,贷款利率比市场利率低4个百分点,将其打造成“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基地”。目前,浮云牧场以品牌为依托,带动西山村6户贫困户和农户专门从事餐饮、旅游接待,实现户均年收入5万元左右;引导30多户农户在旺季开展旅游接待,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左右,全村于2017年实现整村摘帽。
“扶贫再贷款+”模式的推广运用,降低了银行机构的资金成本,提高了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扶贫的积极性,强化了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发挥扶贫带动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将再贷款的优惠政策效应直接传导至扶贫开发最前线,确保信贷支持政策落地见效。
为了让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切实惠及贫困群众,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探索出“分片包干、整村推进”工作模式和“银行-村组”双向联络员制度,逐村落实金融机构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评级、授信和放贷责任,组织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和贫困村选派专人担任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联络员,共同负责村组贫困户政策宣传、评级授信、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发放和贷款偿还工作。通过“熟人圈子”逐一摸排,银行联络员很快能够了解当地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融资需求,对有发展意愿、有资金需求的贫困户帮助联系贷款,贫困户也能及时了解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增强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发展致富的意愿和能力。
上述模式自2016年底推广以来,四川扶贫小额信贷投放量从2016年第三季度末的不到20亿元快速增长至目前的200亿元,解决了60余万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启动资金难题。
激发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培育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贫困户持续增收是精准扶贫的难点,为有效破解相关产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四川于2017年启动“政担银企户”五方联动产业扶贫试点,积极打造“政府分险、担保增信、财政增效、银行增贷、企业带动”五方联动模式。在试点一年取得预期效果基础上,于2018年在全省推广该模式。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政担银企户”五方联动产业扶贫模式已经在四川21个市(州)110余个县(市、区)落地,金融机构运用该模式累计向3455户发挥扶贫带动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7.35亿元,带动2.8万户贫困户增收。
“政担银企户”五方联动产业扶贫模式的框架如下:由地方政府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建立扶贫产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同时引入农业融资担保公司为产业扶贫贷款提供担保,风险补偿基金、融资担保公司、银行机构按比例承担贷款损失风险;市县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对贷款进行贴息,对融资担保费用进行补助;银行机构按每10万元至少联结带动1户贫困户的标准确定信用担保贷款额,并给予一定利率优惠;扶贫产业经营主体通过带动创业、吸收就业、签订购买协议等方式建立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该模式破解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资格认定、抵押物价值评估、担保责任落实等瓶颈限制,放大了财政支农政策效应,有效解决了“金融机构不敢贷、贫困户不愿贷、企业组织不能贷”问题。
在“政担银企户”五方联动产业扶贫模式的推动下,四川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保持了年均38%的高速增长,形成“贷款跟着产业走、贫困人口跟着产业走”的良性发展格局,推动金融扶贫模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发挥财政对信贷资源的撬动作用
金融具有天然的逐利性,单纯依靠市场“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金融资源难以有效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聚集。因此,必须建立政策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结合的金融扶贫正向激励机制,加强财政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
一是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四川161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市、区)全部建立了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银行和风险补偿基金按比例承担风险。
二是落实扶贫小额信贷贴息政策。四川省财政统筹整合扶贫和涉农专项基金,指导各级财政按比例匹配相应资金,落实扶贫小额信贷等贴息政策。
三是建立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对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按照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补;对在农村地区布放ATM、POS机、设立助农取款点、采集信用信息的费用,按照一定金额给予补贴。
“风险补偿、贷款贴息、财政奖补”三位一体的财政金融互动正向激励机制,有效平衡了金融机构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确保金融机构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实现“保本微利”和可持续。
推动信用与信贷同频共振
提升贫困人口的信用意识,解决贫困地区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金融扶贫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针对传统信用评级方法对贫困户不适用的问题,四川在贫困地区创新推广贫困户信用评分体系。根据该体系,银行机构在乡镇、村两委、驻村干部及群众代表组成的村级风控小组协助下,依据诚信度、劳动力、劳动技能、家庭收入四项指标按照一定权重,对贫困户开展评级授信,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评级100%全覆盖,为贫困地区信贷介入奠定坚实基础。
阿坝州在信用评级基础上,创新“ABCD信用村+星级信用户”联动网格化信用增信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授信农户占比、贷款农户占比、村领导和贷款户诚信度等情况,将行政村评定A~D四个等级;根据信用履约、家庭劳动力、收入等情况,将农户评定为2~5星级的信用等级;农户授信额度与行政村和农户的信用情况“双挂钩”,A级信用村五星级信用户信用贷款最高授信可达40万元。目前,阿坝州已完成全部行政村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授信金额超过60亿元,平均每户授信金额接近20万元。
阿坝州卓克基镇西索村2018年被评为B等级信用村,全村共评定信用户97户,整村授信金额660万元。该村一位农户在被评为三星信用户后,信用贷款授信额度提升至15万。她通过贷款支持发展农家乐,年均接待七八千人,实现年均纯收入10余万元,不但自己实现脱贫奔康,还带动村上其他几户村民就业增收。
推动金融服务与基础需求无缝对接
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是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四川藏区、彝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地广人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金融服务成本高,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覆盖率相对较低。同时由于现代支付手段不普及,农牧民对现金使用的依赖度高,“取款远、取款难”一直是困扰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问题。为了解决贫困地区基础金融服务普遍不足问题,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近十年来持续实施“迅通工程”“支付惠农示范工程”“支付兴农工程”,在贫困地区推动设立助农取款点8.23万个,覆盖了100%的行政村,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目标。
凉山州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悬崖村”)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的山坳中。过去,村民办理存取款等基础金融业务,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到能够办理业务的县城往返路费接近100元。2012年,凉山州农商行在悬崖下的牛觉社设立了助农取款服务点,累计为当地村民办理各类业务近4万笔。2017年悬崖村通了网络后,该行又在悬崖上的勒尔社建立了金融扶贫综合服务站,在为村民提供助农取现业务的同时,还开通了新农保、新农合、涉农财政补贴、农村公用事业等代理服务,有效解决了村民办理基础金融业务路途远、费用高、耗时长等难题,让“悬崖村”的基础金融服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原始到现代、从单一取款到综合服务的转变。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