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615家上市公司买理财 大手笔投向结构性存款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密集发布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其中结构性存款最受青睐。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从2020年末的6.44万亿元反弹至2021年1月末的7.02万亿元,其中单位结构性存款增长明显。
结构性存款受追捧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2月25日,615家上市公司合计认购理财产品1630.15亿元。其中,认购结构性存款1158.75亿元,占比超过70%。
认购理财产品金额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共25家。其中,隆基股份认购理财产品金额最高,为70亿元。隆基股份认购的四款产品均为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率在1.35%-3.85%之间,期限为83天或84天。
持有理财产品最多的上市公司为江苏国泰,共计持有45只理财产品,均为结构性存款,产品期限大多在90天左右,预期收益率在1.05%-5.25%之间。
普益标准研究员郑哲涵表示,出于对风险控制的考虑,上市公司理财投资更看重本金的安全性,但资管新规出台后,商业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保本型理财产品大量退出市场。同时,2020年以来,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下滑,信托产品违约事件时有发生。基于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及本金安全性,结构性存款更能满足上市公司的理财需求。
规模反弹
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7.02万亿元,环比增加5756.6亿元。这是在连续8个月压降后,结构性存款规模首次回升。2020年4月末,结构性存款规模一度达到逾12万亿元的历史峰值。
从单位结构性存款看,截至1月末,中资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为4.21万亿元,环比增加5204.25亿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按照往年经验,1月结构性存款规模均有所增加,这主要由于年初银行信贷资金集中投放,企业闲置资金增加带动理财需求。
“1月向来是银行揽储旺季,每年1月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都会出现不同幅度增长。”郑哲涵表示,相比大型银行,部分中小型银行存在一定的揽储压力,需要依靠发行结构性存款来缓解。
财政部等四部门日前发布的《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切实加强企业202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明确,对于商业银行吸收的符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定义的结构性存款,企业通常应当将其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列示。分析人士认为,上述规定意味着企业存款类数据将“搬家”至财报中其他科目,在报表上企业的现金流会相应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购买结构性存款的积极性。
向“真结构”转型
2020年,结构性存款背后的套利问题和业务乱象引发市场关注,随着监管强化,结构性存款规模持续收缩。展望2021年,多位分析人士认为,今年结构性存款有望平稳增长。
周茂华称,从压降结构性存款的初衷看,主要是为减少结构性存款套利、资金空转风险;治理假结构性存款产品等乱象,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避免银行高息揽储推升银行负债成本,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创造条件等。预计今年将巩固“压降”成果,不会出现规模的大幅上升。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陈健恒表示,结构性存款压降整顿以来,国内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业务已逐步向“真结构”转型。对于符合监管要求的真结构性存款,监管部门会鼓励其规模化发展,2021年可能会看到结构性存款规模重回正增长。
“2020年,受强监管影响,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和到期收益率逐渐走低。”郑哲涵预计,2021年监管层不会对结构性存款进行更严厉的治理,但也不会放任其快速增长。2021年结构性存款的规模或实现平稳增长,收益率将逐步企稳。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