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稳固基本盘 激活新动能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二)
小微金融服务深化
截至2020年12月底,5家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3万亿元,同比增长54.8%,各自增速均超过40%,顺利完成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的量化指标任务。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为此,相关部门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定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和稳定发展。全年银行业累计对7.3万亿元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3.9万亿元,同比增加了1.6万亿元。
同时,加大对重点领域小微企业的普惠性政策支持,出台金融支持抗疫30条举措,设立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定向支持7600多家防疫保供重点企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
另外,根据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需要,追加了5000亿元复工复产、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重点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60多万家。(姚 进)
职业培训提升技能
2020年,我国开展补贴性培训2700.5万人次、以工代训2209.6万人。
过去一年,我国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创新开展以工代训,并组织实施农民工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百万青年技能培训行动、长江流域退捕渔民职业技能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的开展,既提高了劳动者就业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也普遍提升了劳动力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技在手,终身受益。2020年,人社部把技能培训和技工教育作为帮助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子女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组织贫困劳动力培训超过270万人次,技工院校当年招收贫困家庭学生约8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下一步,人社部将继续保持相关政策举措的稳定性、延续性,着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健全常态化技能帮扶机制。(韩秉志)
高职扩招量质双升
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共扩招157.44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近年来,职业教育迎来大好发展机遇。教育部通过分列招生计划、分类考试评价、分别选拔录取的方式,让更多达到条件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统筹安排高职分类招考计划,重点向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和就业率高的专业倾斜;适当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中高职贯通招生规模。
不过,高职扩招后也面临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源多元化问题。原来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为主,现在还包括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在职企业员工等。对此,教育部采取了一些措施,精准设置适合扩招生源特点的专业,比如针对职业农民、农村干部设置涉农单招专业等。(李 丹)
专项债发力扩内需
2020年,全国人大批准安排新增专项债券额度3.75万亿元,经国务院批准后中央财政已分批全部下达各省(区、市)。
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专项债券重点支持交通基础设施等七大重点领域和“两新一重”、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允许新增专项债券用于重大项目资本金的比例由20%提高至25%,有利于更好撬动社会资本,发挥专项债券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积极作用。
统计显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除用于支持中小银行化解风险外,用于交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以及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约占八成,用于生态环保、农林水利、能源、冷链物流等领域约占两成。
总体看,2020年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情况良好、符合政策预期,有效发挥了地方政府债券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等积极作用。(曾金华)
预算内投资补短板
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共安排6000亿元,比上年增加了224亿元。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短板和弱项,中央预算内投资作用凸显,对医疗应急物资等缺口给予尽快弥补,最大程度推进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建设,为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两新一重”投资是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聚焦的内容之一。去年以来,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在“三个加快、两大加强”方面持续发力,加快5G、一体化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交通、水利等领域重大工程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督促指导各地推动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围绕提高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使用效益,有关部门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不让项目等着资金;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让土地、环评等要素为项目服务;同时,督促指导各地加快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顾 阳)
老旧小区改造提速
按照计划,2020年我国要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改造任务已经超额完成。
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吹响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速的号角。我国提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期末,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对于2021年的老旧小区改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合理确定2021年改造计划并有序组织实施,推动建立政府、居民和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政策机制,探索金融支持市场力量参与改造的可复制可推广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民心工程,无论改造速度还是改造模式,都应顺应居民意愿和感受,积极探索、因地制宜,提升居民满意度。(亢 舒)
铁路基建加快推进
2020年,铁路建设工作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等考验,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新增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已全部到位。
资本金具有杠杆效应,2020年铁路基建投资逆势增长,各项重点工程率先复工复产,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建设管理水平持续提升。铁路交通建设为人员流动、经济流通带来更大的“带宽”和发展“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19亿元,新线投产4933公里,新开工项目20个。与此同时,铁路科技创新成果突出,时速160公里至350公里的复兴号全系列动车组投入运营;铁路“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全年开行中欧班列1.24万列、发送113.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50%、56%;全年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3600列、发送1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73%、80%。(齐 慧)
农田建设稳步开展
只有守住今天的耕地,才能守住明天的饭碗。2020年,全国新增8391万亩高标准农田,超过既定目标任务。
我国人多地少,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底线,最根本的要素是耕地,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好耕地。在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许多昔日的“望天田”“斗笠田”“冷浆田”变成了阡陌纵横的“万亩田”“吨粮田”“高产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实现节水节电和化肥农药减量,在降低农业投入成本的同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实现生态宜居打下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还有助于把先进管理理念、服务体系等现代要素引入乡村,吸引城市精英进入农村和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助力乡村产业兴旺。(乔金亮)
就医负担持续减轻
2020年6月,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税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各地“2020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新增3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50元。”截至2020年12月底,各地人均补助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550元。拿出真金白银保障群众的医疗需求,彰显了政府持续增加民生投入的决心与努力。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健全医保制度,逐年稳步提高医保保障水平。2013年至2020年,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550元,大病保险从无到有,上千万群众因此获益。
从人均医疗卫生费用、人均预期寿命等各项指标来看,我国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水平较为合理,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相信随着医保基金效能的进一步发挥,国民健康水平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还应推进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推动解决异地结算等痛点和难点,保证医保制度高效运转。(吴佳佳)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