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如何才能由土变稀
科工力量 //作者 |李沛
01
“物以稀为贵”的反例
“我们稀土没卖出‘稀’的价格,卖出了‘土’的价格”
这是3月1日上午,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有关《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提问时,爆出的“金句”。
除了这句迅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的生动概括,肖部长在发布会上对稀土产业条分缕析的细致分析,也向外界显示出工信部对这一产业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刺激了资本市场相应板块的人气。
(曾经的湖南第一高校、培养了大批中国矿业、冶炼人才的中南矿冶学院)
肖亚庆这位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材料系的“新三届”大学生,与稀土产业有着深厚的渊源。
早在1996年,年轻的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总工程师肖亚庆,就在《轻合金加工技术》期刊上,发表了不同稀土成分对铝合金铸锭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而他曾掌舵多年的中铝集团,更是在稀土产业界有长期深耕,目前位列国内稀土生产“六巨头”之一。
正是因为这种中国稀土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亲身经验,肖部长才能对行业现状有如此“神来之笔”般的凝练总结,根据科工力量的了解,在稀土产业圈也引发了普遍性共鸣。
稀土的价格,确实与普通人认知中“稀缺”、“金贵”的印象大有不同,以最便宜的轻稀土原料氧化镧、氧化铈为例,目前每吨市场报价不到一万元人民币,折算一斤不到五块钱,甚至比一些某宝平台上种花用的营养土更便宜,即便是重稀土中“身价”最贵的铽,其价格和生活中常见的白银也相差无几。
从德国稀土金属研究所(ISE)提供的代表性稀土品种氧化镝价格走势图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近20年来国际稀土市场的波动,在2011年前后中国出口配额和收储等因素叠加导致的一轮急涨暴跌后,稀土市场就进入长期横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新能源等稀土下游产业的长足发展和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
(2004-2020年氧化镝国际市场价格波动)
回想199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南巡期间了解到稀土的重要作用和中国稀土储量优势地位后,曾经做出的著名指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全世界已知储量的80%,其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稀土的优势发挥出来。”
尽管一代代稀土产业人不懈奋斗数十年,中国稀土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把我国稀土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一战略目标,仍然不能说已经得到了很圆满的实现,“稀土难抓年年抓”,这一次,以《稀土管理条例》的发布为标志,中国稀土产业的新一轮整合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么?
作为中国稀土产业的长期追踪者,科工力量将为您解读:这次,真的不一样了。
02
正规军与游击队
“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便宜”,长期以来,稀土市场正是这一朴素总结的典型例证。
现象的背后,是稀土市场供需双方不同结构导致的议价能力差别。
在国内过往商业评论中,还鲜少有人留意过稀土消费市场的信息,事实上,几大日本综合电机制造商,以其稀土应用领域的原创专利技术为手段,将稀土下游产业塑造为具有鲜明寡头垄断特点的市场。
以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不可或缺的钕铁硼永磁材料为例,日立集团旗下的日立金属,从材料组分配比到生产制造工艺,在钕铁硼生产制造全流程布局了近千项技术专利,并且和其他美日稀土技术大公司彼此进行了大规模的专利交叉许可,对于市场新进入者,想要自主发展,面临的是欧美稀土技术共同体密不透风的专利封锁,稍不留意就可能陷入冗长的诉讼纠纷和市场禁售。
(钕铁硼永磁材料相关专利持有量排行榜)
在法务大棒威慑的同时,日立金属还搭配着“专利授权”这根萝卜,获得日立专利技术区域授权的企业,可以放心在日立划定的市场上生产和销售烧结钕铁硼磁体,只要付出一些“小小的”专利授权费用和产品销售额抽成,通过这样的胡萝卜加大棒式战略,钕铁硼这一细分产业就逐步演化为以日立金属为核心的生产网络,配套企业在生产技术、销售渠道上均依附于日立体系,甚至稀土原材料上,以日本综合商社为代表的一批采购中间商,也通过低价时大量购进中国稀土产品建立储备,高价时停止采购消化库存的娴熟手法,在国际市场上“过滤”了中国原料企业的话语权。
相比之下,稀土市场的“供给侧”此前则长期处于“散兵游勇”各自为战,乃至自相残杀的状态。
听说过稀土产业圈人尽皆知的“黑色产业链”么?
中国稀土生产和冶炼分离尽管年年实行总量指标限制,在这种近乎于指令性计划的体制下,每年开采了多少稀土,又流通向什么地方,理论上应该是一目了然的,但各主要发达国家统计的自中国稀土进口量,此前却长期明显超过中国海关统计的出口量,差额有时甚至可以达到上万吨。
(中国稀土出口与进口国报告量的差异)
这些“不存在的稀土”背后,是从稀土开采、冶炼、走私出口形成的完整产业链,以及衍生的增值税套票等黑色产业。
由于国内外有利可图的价差以及正规稀土和“黑”稀土巨大的税费成本差异,形成了诱人的经济利益,驱动着稀土“黑色产业链”屡禁不止,成为行业积年毒瘤。
一团散沙乃至还有“内鬼”的供给侧,和寡头合谋令行禁止的需求侧,在稀土市场议价的博弈中谁能笑到最后,答案不言自明。
03
“消灭不了你,只能接纳你”
面对市场需求方的寡头合谋格局,要提升议价动态博弈的均衡水平(提价),唯一的出路是市场供给侧同样走向寡头化。
中国稀土产业近年来的“供给侧改革”,正是依循着这样的主线脉络。
一方面,国家层面重组形成了六大稀土生产集团,分别是北方稀土、中国铝业、厦门钨业、中国五矿、广东稀土和南方稀土,划定其经营区域,将区域内的稀土矿产资源和企业统统划入相关集团平台,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稀土产能的集中后,根据科工力量的调研访谈,六大集团经过多年努力,在各自体系内也基本完成了下属企业财务、人事和经营权整合,完成了实质上的一体化。
另一方面,稀土“黑色产业链”这一毒瘤终于得到了有效治理,地方杂费的清理和稀土资源税从量向从价计征的改革,大大减轻了正规稀土生产企业的税负成本,连同稀土流通领域税务控制技术手段的进步,使“黑稀土”从风险和收益上,真正失去了经济吸引力,有业内人士评价,“黑色产业链”十余年来,第一次得到了实质性治理。
上百家乃至更多中国稀土卖家,被整合为六家相互之间有密切协调的大集团,标志着稀土供应的“寡头化”初步告成,在这种行业格局的透彻洗牌后,《稀土管理条例》等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实施效率,将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全球稀土市场,也将随之进入“双边寡头”的全新格局。
(日本在全球稀土需求侧的影响能力,甚至超出中国在稀土供应上的地位)
仍然循着现代产业组织学的底层原理,双边寡头市场的动态博弈,取决于各自阵营内部的协调能力,越有“耐心”,越能够一致行动的一方,在议价过程中会享有更大的影响力。而除了“守好”自己的门户,对对方阵营的渗透,也就是产业链向下或向上的“纵向一体化”,则是另一个寡头博弈中重要的策略。
不经意间,中国稀土产业的独特优势凸显:由于稀土储量,特别是工业价值最高的重稀土元素储量集中于中国境内,这一天然格局就阻绝了下游海外寡头的“向上一体化”策略施展空间,而中国稀土产业从选采冶炼到高附加值产品制造的“向下一体化”,则没有这样在物理上不可逾越的“硬”阻碍,欧美公司在相关领域看似“万无一失”的专利壁垒,在能够团结起来的中国稀土产业人面前,已经出现了明显松动。
脱胎于我国最早的稀土研究基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上市公司有研新材,正是中国稀土产业加大下游领域投入的典型例证。
在肖亚庆校友,同样出身于中南矿冶学院的李宗安等人领导下,有研稀土公司历经长期攻关,铷铁硼合金几项核心原创技术取得突破,并立即引起国际巨头日立金属、信越等公司的关注,迫使相关产品和专用设备供应商不得不大幅降价,直接带动如LED封装等国内产业节约了巨额材料成本支出。
有研稀土在美日等国申请的铷铁硼领域专利技术,也使有研成功打入专利交叉授权的欧美稀土技术共同体内部,演绎了一幕“消灭不了你,只能接纳你”的活剧。
04
稀土饥渴
在低调推进多年的稀土产业供给侧改革基础上,“把我国稀土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一次,不会再壮志未酬了。
除了中国稀土产业深化改革的“个人奋斗”,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使稀土产业搭上了“历史的行程”。
就在上个星期,比尔盖茨、杰夫贝佐斯等美国巨富皆有投资的探矿公司KoBold Metals宣布了其商业大计划,将与美国人工智能研究重镇斯坦福大学深度合作,联合研究基于AI技术的大规模矿物筛选,特别是稀土和锂、镍、钴等战略小金属,在美国官产学界的共同焦虑背后,是新能源产业越来越明朗的未来前景,以及同样明朗化的—对稀土的无尽需求。
(稀土供需的巨大缺口—以氧化镝为例)
电动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发展,已经在越来越显著地改变着稀土供需格局,成为拉动全球稀土需求增长的最大发动机,根据最新数据,新能源汽车需求已经占到钕铁硼总需求7-8%,高性能产品需求的15%,需求增量的30%左右。
目前电动汽车平均每台需要使用3公斤高性能铷铁硼材料制品,按照电动汽车全球市场复合增长率推算,高性能铷铁硼材料仅仅在电动汽车领域年需求量,就可能在2025年前达到3万到5万吨规模,相当于其目前的全行业供应能力,在稀土原料供给较为刚性的情况下,风电等其他永磁电机应用市场的需求,无疑将产生巨大缺口无法填补,未来基于新能源和物联网的这场产业革命谁能掌握主动,很可能取决于支撑相关产业的战略性金属材料由谁来主导。
(中国在电动汽车战略性金属资源领域的影响力一览,事实上,假如将中资企业在刚果等小金属富集地区的投资汇总,中国在电动汽车原料上的控制力会更加惊人)
如果将时间尺度进一步拉长,2025年后,动力性能更为优越的氢动力燃料电池在汽车、航空乃至航天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将进一步刺激在储氢性能上有独特优势的稀土材料需求量,较当前的锂电池产业链会有数量级的提高。
在供需格局的驱动下,稀土商品价格必然将向其战略价值回归,未来可能将有令人瞠目结舌的表现,手中已经摸起一把好牌的中国稀土产业,这场全球性的“稀土饥渴”,一定会将“把我国稀土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一愿景变为现实。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