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四五”如何开好局 发改委详解路线图
来源:北京商报
“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3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此次发布会介绍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的基本情况。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纲要草案》未对五年规划GDP指标作出具体规定,但明确了“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提振内需的工作方向,同时披露了“十四五”开局之年投资端的政策动向。
“不以GDP增速论英雄”
“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反映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所以这次《纲要草案》主要指标表中仍然保留了GDP指标,只不过是指标值的表述做了调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
据介绍,此次《纲要草案》将GDP作为主要指标予以保留,同时将指标值设定为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总体以定性表述为主,隐含定量表述,该表述方式在五年规划史上系首次。
胡祖才说,一方面,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简单以GDP增速论英雄,更不能为了经济增长不顾质量效益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后果;另一方面,实现现代化也需要合理的增长,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此次经济增长目标以定性表述为主、隐含定量表述,并不意味着不要GDP增速,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蕴含着未来15年我国GDP增速需要保持在合理区间。”胡祖才指出,大家也看到,《纲要草案》中其他主要指标,如失业率、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等均与GDP相关联,且指标均给出具体数字,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
多家智库通过多方面衔接测算得出,GDP增速保持在一定速度是有把握的。但胡祖才也表示,考虑到这五年内外部环境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不设定一个具体的量化增速目标,有利于更积极、主动、从容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增强发展的灵活性,为应对不确定性留有空间,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相对于五年来说,年度形势较易研判,因此在年度工作中,可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和经济运行状况等,视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年度增长目标,实际是具体的数值在年度中确定。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当前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政策端提出加强需求侧管理。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而城镇化作为最大内需潜力所在和强大国内市场源泉,是现代化必由之路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十四五”时期重要任务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处在60%-70%之间,也是全面转型的关键期。胡祖才表示,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据了解,目前仍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在城市落户,部分已落户的仍存在市民化质量不高问题,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仍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下一步,将继续降低落户门槛,实现“愿落尽落”。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推动稳定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落户。
其中,不同人口量级的城市也将因地制宜落实差异化落户政策。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将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要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同时依法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三权”。
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叶堂林曾表示,落户仅是人才引入第一步。想要留住人才,除了要解决“宜居”问题,还要解决“宜业”问题。而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提供创业条件,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为实现“一视同仁、应有尽有”,将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推动非户籍常住人口逐步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动“人地钱挂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分配同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等挂钩机制,根据人口流动实际调整公共服务领域人员编制和设施布局。
出台“十四五”新基建规划
扩大内需市场外,去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投资同样功不可没。“今年我们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仍需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大补短板力度,拓展投资空间,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
具体而言,继续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为6100亿元,比去年增长100亿元,重点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三农”和水利、重大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建设;年内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规模总体稳定,精准用于交通、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物流、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有一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
“两新一重”是疫情期间提振国民经济的有力支撑,同样是“十四五”时期的投资重点。据宁吉喆介绍,围绕新型基础设施,今年将出台“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拓展5G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建设;在新型城镇化方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在重大工程方面,推进川藏铁路、西宁至成都铁路、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等交通水利重大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扩大资金渠道,盘活社会资本,今年将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继续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增强民间投资能力,引导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落实中小微企业降成本政策;创新民间投资方式,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
“去年民间投资保持良好恢复势头,全年实现了正增长,占全社会投资的54.9%,潜力很大。”宁吉喆表示。在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看来,目前民企市场准入在制度、行业和项目招投标层面的困难仍有待解决。此外,当前民资主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环节,关于企业参与项目运营的配套制度仍需完善。应当让民资参与项目的全周期建设运营,在充分激发民企商业模式创新潜能的同时,也有助于项目的尽快盈利。
北京商报记者陶凤刘瀚琳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