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许华:网络文学,中俄民心相通新渠道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提到,中俄两国将打造民心相通的典范,弘扬传统友好,促进人文交流,让中俄友谊薪火相传。文学是人们喜闻乐见且效果持久的文化交流方式。在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中,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传播占有重要地位。《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为一代中国人的记忆,鲁迅、郭沫若、老舍、茅盾等中国作家的小说也大量被介绍给俄罗斯读者。
苏联解体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对俄传播的数量和影响力急剧下降。1992年至2002年的十余年间,仅4部当代中国中短篇小说选集在俄罗斯出版,有7年为中国小说的出版空档期。随着中俄关系持续向好并发展至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阶段,人文交流机制的建设也日益进步,中国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工作开始提速。一系列反映中国发展状况的当代小说、诗歌的选集和长篇小说传入俄罗斯。其中绝大部分作品为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文学,也有少量通俗小说,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近年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其风格涉及各种流派,包括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新现实主义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儿童文学等。
不过,负责此类项目的出版社多为专业性较强的小型或中型俄罗斯公司,在俄罗斯营销推广的力度较弱。在发行量上,虽然有莫言的《丰乳肥臀》(12000册)、姜戎的《狼图腾》(10000册)、余华的《活着》(5000册)等佳作,但其他大部分作品印数仅在1000册上下,在俄罗斯社会的反响并不强烈,主流媒体、学术刊物、文学评论网站和网络书店上的相关报道和评论较少。
新时期的中国文化传播并不囿于传统的严肃文学,在网络阅读和娱乐性阅读逐渐成为主流的形势下,新媒体和新平台为中国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新机会。曾经位于文学创作边缘地带的中国科幻文学和网络文学成为向俄罗斯传播中国文化的新生力量。比如刘慈欣的《三体》就循着一种非常规的路径进入俄罗斯,早在出版社正式推出之前,《三体》已经在俄罗斯网络文学平台引起关注并引发大量讨论,俄权威出版机构“埃克斯莫”于2018年引进英文版进行翻译出版。初期印数为5000册,旋即加印2000册。《黑暗森林》印数4000册,加印2000册,《死神永生》印数7000册。在《三体》的带动下,刘慈欣的作品整体在俄罗斯出版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三体》位居“迷宫”书店“国外科幻小说”排行榜的第一名,《地球往事》合集名列第六,《黑暗森林》《死神永生》和《超新星纪元》分列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名。刘慈欣作品不仅被文学评论网站和社交平台热议,还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关注。2019年-2020年俄罗斯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余篇涉及《三体》以及刘慈欣的学术论文。也许是看到中国科幻小说的市场潜力,2020年,俄罗斯出版了中国科幻小说集《碎星星》,该书成为主流网络书店的重点推介产品。这些科幻小说向俄罗斯读者展现了处于宇宙视角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在更加宽阔和深远的视野里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除了异军突起的科幻小说外,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以“奇幻”“仙侠”“武打”为特色的网络文学,包括一些现实题材的网络小说,近年来在俄罗斯的小说翻译网站上的影响力正在增长。小说翻译网站是中国文学作品对俄传播实现“本地化”的重要平台。在俄罗斯,自发翻译和分享中国网络小说的社区和网站众多。从资源丰富度、流量、用户的互动和活跃度来看,rulate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小说翻译网站。截至2020年12月31日,rulate上发布的原创语言为中文的小说3672部,数量名列第一,超过源自英文、日文和韩文的小说。目前rulate上浏览量最高的十部小说中,中文小说占了八席:《全职法师》《真武世界》《修罗武神》《巫界卫士》等。《全职法师》的浏览量接近2000万。八月飞鹰、蚕茧里的牛、耳根、凤临天下成为俄罗斯网文读者熟悉的中国作家。
虽然网络文学中格调不高、内容粗糙的比比皆是,但也不乏优秀作品,其中蕴含中国传统元素、文化特色、写作风格深深吸引着俄罗斯受众。俄罗斯读者积极“搬运”中国网文,认真了解中国文化,钻研网文中常见的中文术语,甚至还进行仿写,rulate上已经出现俄罗斯人创作的“中国小说”。这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传播方式,这个小众领域正在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渠道。
如今,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和好感不断提升。2015年和2018年,俄罗斯的权威民意调查机构“公众意见基金会”两度进行了主题为“俄罗斯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印象”调查。在有关“中国文化产品触达情况”的问卷中,52%的受访者表示阅读过有关中国的书籍、文章,或观看过中国电影等,该数据显示,2018年比2015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中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增长更为明显,在年轻一代中的增幅为6%,中年人为10%。这些增长,既是文化部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结果,也是新形式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增强和文化传播形态拓展的产物。(作者是黑龙江大学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