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系统人大代表建言:金融服务“量体裁衣” 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马玲 李国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划定了“施工路线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全国两会期间,乡村振兴这一话题也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热议。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金融领域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全国两会期间,《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央行系统的人大代表,他们都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巩固提升拓展金融扶贫成果
做好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受访代表普遍认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为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引导金融系统为农村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村金融领域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表示,要继续发挥再贷款的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作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金融服务,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加强贷款质量监测和续贷展期管理,保持主要的金融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在巩固拓展金融扶贫成果的同时,金融如何发力支持乡村振兴?郭新明建议,要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资源倾斜力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帮扶县的资源投入,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继续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政策,持续改善脱贫地区支付、征信等基础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此外,受访的央行系统人大代表普遍谈到,要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要聚焦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各金融机构瞄准重点产业,‘量体裁衣’探索符合实际需求的乡村振兴金融产品体系,将完善已有信贷产品和创新信贷产品相结合,推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融资需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徐诺金说。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今年起,‘三农’的工作重心将历史性转向乡村振兴,但金融在其中的资源配置、引导作用不会改变,只会强化。”全国人大代表张智富表示。
大力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
值得关注的是,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受访代表普遍认为,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在开拓乡村建设资金来源、解决农业人口融资难的问题上将大有可为。
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府参事、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原行长周晓强看来,一方面,应不断完善个人支付、小微信贷和保险业务等数字化功能,提高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可获得性,弥补传统金融扶贫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还需建立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行为监管、审慎监管以及市场准入体系,优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营商环境,在利用数字化技术扩展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同时,强化信贷保险甄别机制,确保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
科技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完善的农村金融科技体系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效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张智富建议,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业金融科技力量的投入,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合作,运用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市场主体的精准画像。推进数字化征信系统建设,解决涉农对象地域分散、“两类人群”难以跟踪等问题。创新专属线上信贷产品,研发新渠道和风控措施,在扩大金融服务的同时提高风险分析与应变能力。
持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受访代表普遍谈到,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建议,要持续优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及应用,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移动支付示范镇,不断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可得性。
周晓强也表达了一致观点。他认为,要在有需求、有条件的农村边远地区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为农户特别是留守老人提供便捷的小额取现、缴费等基础金融服务。同时,要完善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采集机制,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进一步破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挥“以信换贷”作用。
此外,张智富还谈到,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人才体系。强化金融机构业务培训和考核,提升“三农”领域人才业务能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金融知识宣传普及中加入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农业专家、致富能手传帮带等内容,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智库”和“引擎”。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