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公募基金火爆银行理财黯然失色 短期限产品规模大幅压降 来源:华夏时报网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佳 北京报道
年初,公募基金火爆的认购场面让曾经风光无限的银行理财产品黯然失色。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大幅震荡,割肉的资金又再次瞄准理财市场。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日,银行理财子公司共发行了83款产品。其中,招银理财发行数量领跑,涉及19款产品,均以固收类为主。而交银理财发行了两款以债券为主的美元产品。此外,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投向均有涉及固守和债券品种。
尽管从规模和数量增速上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表现略有提高,但仍与基金发行的规模和增速有很大差距。
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整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加快弥补自身的投研体系建设不足、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以及净值化管理缺位的短板。
短期限产品规模大幅压降
日前,由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末,我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25.86万亿元,同比增长6.90%;当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9932.5亿元,同比增长7.13%。
据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已经开业的20家理财子公司累计发行3265只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15.09万亿元,占全市场的比例为12.11%。
截至2020年末,存续的理财产品数量为3627只,其中2912只为自主发行产品,占比80.29%,715只为母行划转产品,占比19.71%。
按照产品规模统计,在理财子公司全部6.67万亿元存续余额中,自主发行的产品占比为39.31%,母行划转产品占比60.69%。由此可见,存续的产品规模仍以母行划转为主。
与此同时,2020年,新发行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228天,同比增加约30天。长期限产品募集能力增强。1年以上封闭式产品累计募集资金1.44万亿元,同比增长37.86%;占全部新发行封闭式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的13.12%,占比同比上升5.7个百分点。
相较之下,短期限产品的规模大幅压降,其中3个月(含)以下的封闭式产品存续余额仅为1529亿元,同比下降63.67%,仅占全部理财产品的0.59%。
东方证券研发人员表示,期限1年以上的理财产品占比明显提升,这主要是因为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以1年以上期限为主,拉长了整体理财产品的期限。“由于资管新规规定非标资产不能期限错配,并严禁资金池操作,因此资管新规后理财产品期限明显拉长。”
债券配置行为或生变
自2018年下半年资管新规正式颁布后,理财投资标准化债券的占比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银行理财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比重为64.26%、10.89%和4.75%。
在理财持有的债券资产中,信用债投资余额为13.77万亿元,占全部投资资产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至47.75%。从评级分布来看,理财持有评级为AA+及以上的高评级债券11.48万亿元,占信用债持仓的比重同比提升至83.36%。
然而,自2020年11月以来,以华晨汽车、紫光集团、永城煤电控股集团等为代表的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牵动债券市场的神经,市场风险偏好大幅下行。
光大证券表示,鉴于当前信用市场风险事件频发,可能推动银行理财配置加大向高评级产品迁徙的力度。与此同时,在存量资产处置过程中,一些长久期、低评级的债券,也可能被置换为相对更短久期、更高评级的券种,强化债券配置行为变动。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疫情有效控制和扶持政策的加码,我国信用债发行也呈现回暖迹象。Wind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至2月份我国分别发行3542只、3277只信用债,发行规模分别是2.92万亿元、2.72万亿元。而3月份刚刚过去几天,就发行了2108只信用债,规模达1.82万亿元。
“今年以来信用债发行规模逐步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去年同期信用债发行受疫情影响,基数偏低。加上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央行投放大量流动性呵护资金面,驱动债市情绪回暖,去年受信用债违约风波而积压的信用债供给在今年初有所释放。” 华创证券表示。
随着第三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施罗德交银获准筹建,目前已有2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含22家银行理财公司及3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其中20家已正式开业(含外资控股理财公司汇华理财)。
对于未来理财子公司的发展,光大证券认为,理财子公司尚处于初创期,且存续产品规模中近六成是母行迁移产品,因此整体产品特征与母行较为相似。
万联证券则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先天受母行优势的影响,在渠道以及客户上均具有相对优势。“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产品、投研和系统上。随着理财子公司的成立以及产品的快速发行,预计2021年产品净值化率仍将继续提升,封闭式产品的周期也将缓慢拉长。”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