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侃见财经
40岁在做小米之前,我至少悟透了成功的关键,世界上聪明的人、勤奋的人多得去了,这是成功的前置条件,有这些不保证你成功,真正重要的是顺势而为——雷军
顺势而为,是一个企业家最起码的觉悟。
接受俞敏洪采访的时候,华谊董事长王中军曾说过,后人永远比前人赚钱多,这是历史的规律。
五年前,王中军错估了电影行业发展的规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顺风顺水了十几年的华谊才有了今天的危局。
对于华谊来说,今天危局并不意味着彻底没有机会,因为电影行业还是朝阳行业,只要行业向上,那就总能找到突破。
2012年,郁亮提出了地产白银时代的说法。
在地产普遍向上的年代里,郁亮的提法遭到了外界的质疑,同行的嘲笑。
尤其是2017年至2018年三四线楼市的火爆,碧桂园、恒大都借势完成了对万科的超越,“白银时代”甚至直接被融创董事长孙宏斌拿到台面上怒怼。
事实证明,有时候真看清行业趋势的也就寥寥几人。
郁亮之后,精明的潘石屹也回过味来,他发现拿地越来越贵,开发项目导致公司的债务越来越多,滚雪球的模式可能会将公司推向危局,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健康的模式。
当时地产企业普遍的玩法就是迅速把雪球滚大,然后用规模化解风险。
见过海南炒房泡沫破裂惨状的潘石屹决定不“玩”了,于是SOHO中国就迅速调整策略,由卖转租、自持物业并且适当的出售相关的项目。
2013年之后,SOHO中国就再也没有从公开市场上拿过地了。
曾经有人对潘石屹的行为进行过分析,认为他是李嘉诚的“追随者”。李嘉诚卖内地的地产项目他也卖,但其实两者相关性并不大。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地产从业者,潘石屹亲身经历过海南炒房的泡沫,也是最早一批回到北京盖楼的地产商人。冯仑曾经说过,北京CBD一半都是他们那一帮人盖的,足见当时他们的规模。
也许经历过一次泡沫,才能真正地理解风险到底是什么。只是外界不了解,外界认为只要规模足够大就能掩盖一切风险。
实际上,潘石屹和SOHO中国也曾经经历过辉煌。
2003年,潘石屹旗下的建外SOHO就已经世界闻名,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北京宣传片中,建外SOHO也曾作为北京的新地标,向全世界展示。
2007年,SOHO中国在香港主板上市,当时的SOHO中国成功的融资19亿美元,创造了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商业地产IPO。
如果说有过这样辉煌还不想做大,我是不会相信的,更何况2009年SHOH中国还以136.8亿的销售业绩成为北京市场的销售冠军,前途一片光明。
促使潘石屹做出转变了除了外力,剩下的就是风险,也就是说顺势而为。
如果细心一点,你会发现潘石屹旗下的项目几乎都是北京、上海的核心CBD地区,地理位置都万里挑一。
到今天,潘石屹在所有地产商中虽然不算最有钱的那一个,但绝对是最轻松、兴趣最广泛的那一个。
三年前,“万通六君子”之一易小迪旗下的阳光100股价闪崩,一天之内暴跌66%。截止到今天阳光100依旧在低位徘徊,市值也仅剩下了29亿港元。而SOHO中国不折腾也不努力,到今天依旧还有137亿港元的市值。
自持物业之后,SOHO中国的规模越来越小,每年卖一点,也不用刻意的去经营公司,物业都在核心地段,每年收租稳定,与同行相比,他可以说根本没有什么压力。
从2020年开始,潘石屹就起了整体卖掉SOHO中国的念头,但不巧的是和李嘉诚在内地卖地的时间有点近,所以大家以为他也要“跑”,纷纷指责他没有社会责任感,缺少一个企业家的担当。
另外,疫情期间潘石屹未捐款,也为网友所诟病。
但不得不说,作为地产商人,潘石屹真的不和趋势作对,因此SOHO中国也总是最安全的。
面对媒体,潘石屹也曾不止一次地表达过,“钱我是赚够了!以赚钱为目的的事情,已经不是我唯一的目的了。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董事长这样说不太合适,但这就是我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梳理潘石屹这十几年我们发现,他的人生之丰富、快乐甚至超过了丁磊。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做过网红、大V,拍过电影写过书,不仅如此,他还学过摄影,办过影展,做过木工,学过厨艺,最近两年又开始学习编程。
今年潘石屹已经58岁了,很明显他不想再奋斗了,那么想卖掉SOHO中国,潘石屹真的错了吗?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