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限塑”到“禁塑”改变了什么
海南三亚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塑料制品废物利用”活动。 (资料图片)吸管变成纸质的,超市购物袋变成了可降解的环保袋……今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禁塑令”,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正在远离我们的生活。在全国“禁塑令”实施前一个月,海南正式以立法形式开始实施全域“禁塑”。全域“禁塑”难度有多大?实施效果又如何?经济日报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今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禁塑令”。在全国“禁塑令”实施前一个月,2020年12月1日,海南正式以立法形式开始实施全域“禁塑”。
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限塑令”实行之后,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塑料制品使用量在减少,但规模依然庞大,治理“白色污染”形势严峻。
向“白色污染”宣战,海南于去年12月1日起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2大类、10小类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海南为何率先实行全域“禁塑”?效果如何?
为何要“禁塑”
“限塑”效果未达预期,作为定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海南,“禁塑”势在必行
全域“禁塑”是块硬骨头。
在实施全域“禁塑”之前,海南从2008年10月就开始实施《海南经济特区限制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全岛进入“限塑”阶段。
“限塑”之初,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2009年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调研结果,超市有偿使用的塑料袋用量减少了20%至50%,垃圾场塑料袋使用数量减少两成以上。
然而“限塑”十年后,效果却并不如预期。一项数据显示,2017年海南每天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数量,比“限塑”规定实施前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增加,从110万个增长到320万个。全省每年使用塑料制品约12万吨。岛内各大商超售卖的一次性塑料袋价格从0.05元至0.1元不等,消费者图省事,大量购买使用。尤其是在农贸市场,顾客还在挑菜,薄薄的塑料袋已经被摊主放到面前,免费使用。
“在‘限塑’阶段,无论是政策补贴、税收优惠、付费使用等经济杠杆,还是行政管理、行政处罚手段,效果都不理想。”海南现代管理研究院院长王毅武告诉记者,“限制”并不等同于“强制”,欠缺力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发布,确定海南的战略定位之一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提出要“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
海南“禁塑”势在必行。“‘禁塑’是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项目之一,是保持一流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也是海南作为岛屿省份保护海洋环境的必然选择。‘禁塑’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沈晓明说。
“禁塑”禁什么
海南将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餐具2大类和10小类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都纳入“禁塑”范围
农历春节前,记者在海口市创新农贸市场、鹏辉商业广场等地随机采访了10余位市民,他们纷纷表示支持和理解“禁塑”工作,认为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在被问及“禁塑”禁些啥时,大家的答案也几乎一致:“塑料袋”。
其实,海南“禁塑”禁的不单单是塑料袋。2020年,海南发布了《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第一批)》(以下简称《名录》),以负面清单形式明确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种类,“禁塑”禁些啥,都在《名录》里。
《名录》将2大类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餐具与10小类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纳入“禁塑”范围,主要包括:含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非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一次性膜、袋类和餐饮具类。
“哪些进《名录》,哪些还不进名录,我们经过了长期反复研究,遵循先易后难、积极稳妥的原则。”参与《名录》制定的中科院理化所高级工程师、海南省降解塑料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卢波告诉记者,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的农用地膜极易碎化,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很强,目前急需禁止使用,但《名录》目前还没有将其列进去,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使用的地膜标准不同,这就要求替代品需要具有多样性。“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地膜替代品,这属于‘禁塑’中比较难的部分,因此没有进入《名录》。”
国内其他地区生产的含塑料物品,如包裹等能否进入海南?“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未来封关运作后,我们将有条件对进岛货物进行检测,尽量减少不可降解塑料物品进入海南岛。”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土壤处副处长公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禁塑’不能一刀切,《名录》也非一成不变,我们每年都会对《名录》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估论证,结合经济、技术等发展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实际情况变化,实现分批分阶段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政策目标。”公磊表示。
“禁塑”之后用啥
替代品种类形式多样,关键是应满足可循环、易回收和可生物降解要求
海南全域“禁塑”了,不少人担心“以后用啥”。“我以前都是购买一块钱100个的小规格塑料袋,价格便宜、用着方便。”在海口市做生意的陈琼佳说,现在他还不知道该用什么代替以前使用的塑料袋。
“替代品种类形式多样,关键是要满足可循环、易回收和可生物降解的要求。”卢波告诉记者,从总体上划分,目前替代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类是可重复使用的,比如环保布袋、不锈钢餐具、陶瓷杯等;第二类是纸制品;第三类是生物质制品,主要由蔗渣、竹纤维、淀粉等生物质制成;第四类则是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
卢波说,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在国际上已得到一定应用。随着新型材料不断涌现,只要符合上述“可循环、易回收和可生物降解”要求的产品,都可以作为潜在替代品。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述替代品存在缺货、不耐用、价格贵等问题。
“环保袋子看着很轻薄,感觉轻轻用力就会被戳破。”海口市一位外卖员告诉记者,有时候不得已会多套一个袋子。
卢波解释说,与传统的一次性塑料袋相比,全生物降解塑料袋虽然看着轻薄、摸着柔软,但承重性并不差。以中袋为例,可承重6公斤左右。
除了感觉不够结实耐用以外,全生物降解塑料袋价格较高,这也是“禁塑”在执行过程中的一个痛点。根据目前海南市场行情,生物降解塑料袋成本是传统塑料袋的三四倍,有的甚至更高。
“禁塑”之后,海南省邮政行业统一使用可降解包装制品。记者在海口市海府路邮政支局看到,在大厅醒目位置张贴了“禁塑”宣传海报,包裹、快递全部采用全生物降解塑料袋,就连纸箱都改为免胶带折叠纸箱。该局局长吴文告诉记者:“海南邮政全力落实‘禁塑’要求,从发出的每一件邮件做起,做到‘禁塑’全覆盖。”不过吴文也坦言:“‘禁塑’产品刚刚推出,价格相对较高。比如快递包裹专用袋,以前只需几分钱一个,现在全生物降解专用袋一个要一元多。”
如何破解量少价高难题,海南省塑料协会秘书长周鸿勋给出建议:一是扩大产业规模,二是依靠科技进步,三是改变生活习惯。有业内人士表示,海南全域“禁塑”也有优势:一是传统塑料生产企业少,容易转型;二是塑料制品需求量不像别的省份那么大,替代品容易满足供应。目前海南的替代品产能已经超过传统塑料产能,但还未能满足岛内需求,替代品价格过高的情况还将持续一段时期。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海南省内目前已经形成4.5万吨/年的塑料制品替代品产能。2020年12月1日“禁塑”实施以来,有84家企业获得了“禁塑”替代品监管码,替代品销售量逾2000吨。海南省还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吸引了中科院、中石化等8个上游原材料项目落地海口、洋浦和澄迈,预计投资总额逾24亿元,将于2022年至2023年前后形成全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完整产业链。届时,替代品价格将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为了有力支持海南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中科院理化所联合海南大学、海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等单位成立了海南省降解塑料技术创新中心。中心的工作重点就是支持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研究降解材料领域的前瞻性、引领性技术,建立降解材料生产应用过程中的标准体系,培养行业紧缺人才。据悉,该中心正在制定和研究一批“禁塑”标准和技术。
全面“禁塑”久久为功
“禁塑”是个漫长的过程,破局还需全国“一盘棋”
2021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禁塑”开局良好,“十四五”期间,将稳步推进“禁塑”,形成全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完整产业链。
面对“禁塑”这块难啃的骨头,海南省做了充分准备。据了解,在全域“禁塑”启动之前,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就对“限塑”规定贯彻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建议。
“‘禁塑’并不是一禁了之,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限塑’到‘禁塑’,海南一直都很注重加大宣传,引导大家不去购买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公磊说,“海南‘禁塑’见到了成效,但一些小摊位、小档口、小餐饮店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商户私下销售没有售完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此外,商场中很多商品包装也都还是不可降解塑料,这些商品产地又大多在岛外。破局还需全国‘一盘棋’。”
针对海南实施“禁塑”过程中出现的替代品供应不足、价格过高等新问题,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毛东利表示,2021年,海南将从加大执法部门对“禁塑”违规案件的查办力度、持续推进建设生物降解材料全产业链、持续加大“禁塑”工作宣传力度三方面扩大“禁塑”成果;配合工信厅、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吸引国内有实力的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在海南开发新型生物降解材料,投资建设产业链上游项目,以“禁塑”为契机,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记者了解到,未来,海南还将开展新技术对外合作,吸引国际新型生物降解材料技术企业在海南开展研究和技术推广,为全国“禁塑”积累经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