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柳叶刀》发布武汉最长新冠随访数据,无症状感染比例超八成
记者 | 原祎鸣
编辑 | 谢欣
3月20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题为《新冠血清流行病学与体液免疫的持久性:基于武汉人群的随访研究》(“Seroprevalence and humoral immune durability of anti-SARS-CoV-2 antibodies in Wuhan, China: 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level, cross-sectional study”)的研究。
该研究基于人群的纵向血清抗原学的生物学研究,揭示了新冠疫情早期暴发地区武汉人群体内血清新冠抗体阳性率水平及其动态变化。该研究结论认为,武汉人群中有6.9%产生了新冠抗体,其中39.8%的人群血清转化为中和抗体。
图片来源:柳叶刀该研究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者在2020年4月,以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从武汉的全部13个区抽取的3556个家庭(9542名居民)。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现场问卷及咽拭子核酸、血清新冠病毒抗体检测,并在2020年6月和2020年10月至12月之间进行了两次后续随访。
这是截至目前全球观察时间最长、随访次数最多的前瞻性长期血清流行病学追踪调查,基于最早且单次新冠暴发现场,进行自然感染后抗体动力学的研究,其采用活病毒微量中和试验方法保证中和抗体检测的准确性。
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些受试者中,有532人新冠病毒抗体呈阳性,其中有437人(82%)为无症状感染,这这远高于过去全球报道的40-45%的估计值。研究作者对此指出,受试者在报告过去5个月是否有过症状时可能存在回忆偏倚,但此研究数据不会有明显误判,因为当时武汉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来识别每一个病例,武汉市民在疫情暴发期间也很注意记录自己的症状。
9542名居民的调查结果经校正后得出结论,在532名新冠病毒抗体呈阳性的人群中,2.7%存在中和抗体,其中69名受试者(13.0%)呈IgM抗体阳性,84人(15.8%)呈IgA抗体阳性,532人(100%)呈IgG抗体阳性。
在第二次随访中,90%以上的人血清IgG水平仍然呈阳性,但IgA和IgM呈阳性的比例随时间推移而下降,所有隶属于阴性家庭的人群在两次随访中新冠抗体仍然为阴性。
此外,在最初基线检测时,212名泛免疫球蛋白阳性的人士中和抗体阳性,阳性率为40%,后期虽然并非所有中和抗体阳性的人都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但中和抗体在泛免疫球蛋白阳性人群中的阳性率保持稳定:2020年6月为45%,2020年10-12月为41%,并且中和抗体的滴度没有明显变化。也就是说,中和抗体在人体内至少可以稳定存在9个月。
在中和抗体呈现阳性反应的人中,曾经确诊过新冠肺炎或者出现过症状的人群所占的比例比没有出现症状的人群要高,泛免疫球蛋白、IgG 、IgA和IgM在整个研究期间均呈有所下降。
这些发现表明,武汉确实对疫情进行了良好地控制,在4月以后民众并未持续接触新冠病毒。并且尽管IgG效价随时间下降,但拥有IgG抗体的个体比例并未显著下降。这说明一旦激发对新冠病毒的有效体液免疫,效力可持续较长时间。
研究还写到,全球多国已发表的新冠血清流行病学论文显示,世界各国、各地区新冠确诊病例数与据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推算的感染人数之间均存在很大差异,二者比值从数倍到数十倍不等,多在10倍以上,其中美国洛杉矶为43.5倍,荷兰为30倍,意大利米兰为15.1倍,瑞士为11.6倍,西班牙为7.8倍,本研究为12.4倍。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包括感染者中大部分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加上感染者就诊心理与行为、疫情当时当地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核酸筛查策略、核酸采样方法、实验室检测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导致抗体阳性率均远高于当地报告的发病率,据血清抗体阳性率推算的感染人数亦远高于诊断病例数。
该研究还建议道,虽然中和抗体的转化率低于预期,但是中和抗体一旦产生,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稳定存在。在无症状感染者占大部分新冠感染人群的情况下,应着力推进疫苗接种以实现群体免疫,以防止新冠肺炎卷土重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