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直接融资效率 力促资本市场发挥枢纽功能
本报记者 杨毅
资本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既要当好“温度计”,更要做好“助推器”。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方面,资本市场通过发挥要素资源配置枢纽、政策传导枢纽、风险防范化解枢纽和预期引导枢纽等重要作用,带动了市场主体与长期资本良性循环,为实体企业克服疫情影响、提质增效提供了资本力量。
而在“六保”任务中,资本市场在“保市场主体”方面拥有強有力的工具——服务企业直接融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当前,A股上市公司涵盖了国民经济90个行业大类,近4000家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通畅;新三板挂牌公司数超过8500家,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主阵地;私募基金通过投资境内未上市未挂牌企业股权,逐步成为我国直接融资体系中的重要有生力量。
今年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显然比往年更迫切。资本市场要发挥出助力“六保”促“六稳”作用,还需保证自身的稳定,更要避免将局部风险传递到其他金融领域。
上半年A股IPO融资额大幅增长
7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保市场主体”。会议指出,要按照“六稳”“六保”工作要求,既立足当前,围绕保上亿市场主体,落实好已部署的财政、社保、金融等规模性纾困政策,又着眼长远,用改革的办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目前,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2亿户。那么,资本市场如何发力,助力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企业健康发展?这就要求资本市场要更好地发挥直接融资功能,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引导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在稳住A股上市公司融资方面,资本市场起着重要作用。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均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上半年共有118只新股上市,融资总额为1393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84%和131%;平均融资额为12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同期仅为9亿元人民币。
此外,还有多项指标显示出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经济所具备的强大韧性。
以改革补齐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短板
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主体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的重要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讲,保市场主体的关键在于保中小企业,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利于做好“六稳”工作。因此,资本市场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助推器”义不容辞。
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涵盖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但当下创业板包容度不高、新三板流动性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应通过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出机制等改革措施,稳步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补齐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短板。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不仅意味着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接触资本市场,更重要的是给在核准制下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在境内上市的融资渠道。此前,一家企业上市审核,短则半年,长则一两年,而且企业提交申请后能否上市,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已经进入实操阶段。7月13日晚,创业板上市委第一次审议会议结果出炉,三家公司的首发上市申请以及一家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申请均获得通过。创业板启动注册制试点后,从6月15日首批企业获受理到此次过会,中间不到1个月的时间,凸显了深交所的审核速度。
在服务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方面,新三板市场同样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当前,新三板改革正稳步推进,增设精选层及转板上市成为此次改革的核心。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开设精选层有助于克服新三板流动性难题,对多层次资本市场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精选层使得新三板市场的结构、定位更加清晰,市场流动性将得到极大改善。精选层在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建立在精选层基础上的转板制度则是连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纽带。
市场自身稳健方能发挥更高效率
资本市场只有在保证自身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才能为保市场主体发挥更高的效率和力量。当前,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为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压力。在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证监会落实“稳预期、扩总量、分类抓、重展期、创工具”的方针,特殊时期作出特别政策安排,在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企业融资支持、年报披露延期、股票质押和融资融券业务“柔性”处理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
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支柱,也是让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稳健经营的“定海神针”。过去一年,证监会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中之重,推动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促进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不过,也要看到,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违规担保、资金占用、操纵股价等违法犯罪行为仍然存在,出现了一些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例,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给投资者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也给上市公司的整体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为保障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多措并举打击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监管合力正在形成。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近日召开第三十六次会议,研究全面落实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工作要求并提出七项具体举措。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何晓斌认为,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首先必须是一个规范的市场,规范意味着资本市场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因此,此次会议提出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就是用法律来规范市场的发展,通过监管合力来实现“零容忍”。
“对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才能让资本市场变得更加有秩序,增强投资者信心,使资本市场发挥其应有的融资功能。”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从根本上讲,资本市场是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国际国内形势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需要担负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其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