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壹快评丨以跨周期政策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以较大篇幅论述了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社会以及经济形势,并在财政货币政策、房地产、资本市场改革等多方面作出了部署。在经历了二季度宏观经济企稳反弹后,政策开始对长远问题进行布局。这些布局注重全局,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国际环境而言,会议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主要缘于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背景下,民粹主义抬头。这些变化不是短期的,有些是根本性的、长期性的,疫情又加强了这种长期性的变化。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将继续深刻调整,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将持续受到冲击,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将越来越严峻。作为开放性大型经济体,这些变化不仅会对中国经济带来直接冲击,还会间接干扰中国经济的循环运行,恶化未来发展预期,对未来中国产生更为深远的不利影响。
为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具有长远性,政治局会议对未来经济工作总方针提出了高瞻远瞩的建议。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笔者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将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深化改革、依靠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及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国内大循环的形成需要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这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政策,比如对民营资本放开部分服务业以及垄断竞争行业,提高民营资本的回报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等。
然而就短期经济发展而言,虽然企稳方向确定,但形势依然复杂,相对于供给端的快速恢复,需求端显得明显不足。因此会议提出,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显然,对于宏观调控政策,不应该只关注短期得失,我们必须谨防过度宽松政策给经济带来后遗症,因此,当前的宏观政策除具逆周期调节性质外,还需具跨周期性质。因此会议创新性地提出了“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并且强调了“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这些创新策略,一方面可积极应对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着眼未来,可为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政治局会议对于宏观政策从“逆周期”向“跨周期”的转变,意味着宏观政策焦点从熨平总量短期波动转向熨平长期结构的转变。“双循环”有主有次,政策“跨周期”行稳致远。会议正式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内需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并提出“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此前全球大幅降息背景下国内宏观政策保持相对稳健的原因。这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不会改变中国中长期发展的态势,中长期仍然需要看国家长期结构因素的变化。因此,面对此次疫情,中国中长期宏观政策必须保持定力,否则疫情好转后,政策回调将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可预见的影响。
因此,与全球同行相比,中国央行货币政策一直比较稳健。从年初到今,央行进行了三次降准,但从力度而言,尚未突破其货币政策“稳健适度”的常态框架,未显示大水漫灌全力宽松的意愿。元旦期间,央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多亿元;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4月3日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从降准力度与释放长期资金规模上看,央行政策仍然是常规的、审慎的。
反过来说,如果央行实施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是否会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认为很难。在经济疲软的宏观形势下,必须注意两种现象,一是银行惜贷,二是企业弃贷。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下,通过放松货币政策来拉动总需求的传统刺激政策的操作空间已经受限。在这种状态下,大规模释放出来的资金并不一定能够进入实体经济,有效贷款也可能并未真正增加。因此,政治局召开会议反复指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确保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并未出现以流动性促进经济增长等常规性描述。流动性的跨周期性调整将是未来货币政策的重点。
综上所述,在经历了二季度GDP企稳反弹后,当前宏观政策更加重视防风险和稳增长的平衡。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加大了中国经济短期下行压力,但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疫情只是一个短期扰动现象,不会改变中国长期走向。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改革开放不断注入新动力,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面对疫情,宏观政策要保持定力,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做出有节奏、有针对性的调整。考虑到中外经济金融形势的不同以及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当前中国宏观政策不宜发力过猛,对于大规模宏观政策扩张产生的负面作用,我们必须保持审慎。
作者:钱春海(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经济学教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