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评论|短期内小麦等谷物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的条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高颖(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贸易系副主任)
8月12日,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以下简称为“国家粮储局”)发布的全国主产区夏粮收购进度数据,截至8月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万吨,同比减少938.3万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夏粮总产14281万吨,同比增长0.9%,其中,小麦产量13168万吨,同比增长0.6%。在小麦产量增加的同时,收购量同比大幅减少,中间的差额小麦去了哪里?国内市场缺粮吗?粮价还会继续上涨吗?
首先,对于国家粮储局的小麦收购数量同比大幅减少,和粮食产量变化趋势不同的原因,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根据我们近几年的调研数据,由于运输成本、时间成本较高等问题,90%以上的小农户不会自己将粮食运送到国家指定的粮食收购点,而是把粮食就地卖给经纪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二道粮贩”“三道粮贩”,这些经纪人有可能是当地的合作社、有可能是当地的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小公司,还有一小部分只是转买转卖的小粮贩。相对于小农户来说,这些主体对于国内外粮食市场的价格变化更为敏感,对于市场预期所做出的反应更加迅速,也有一定的收购和存储能力。在全球爆发新冠疫情,部分地区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遭受冲击的背景下,这些粮食收购主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和资源优势第一时间收购并存储粮食,并不像往年一样收购后直接销售给国家粮储局,可能是小麦产量和收购量之间存在较大差额的原因之一。
第二,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避免生产成本大幅提升,提前收购,也是粮食收购量下降的一个原因。近年来,为了减少较多的中间商环节导致的原料成本虚增,一些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始在粮食产地建立生产基地,或者物色委托收购代理人,由代理人向农户收购粮食后直接销售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对粮食原料市场的控制能力逐渐增强。和年初食用油和豆制品加工企业囤积大豆的行为一样,这些企业在冬小麦成熟季节开始加速采购和储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采购行为延伸到粮食进口环节,2020年1-6月份我国小麦进口量335.2万吨,进口金额9.6亿美元,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90%以上。
第三,上半年小麦等农产品价格阶段性上涨,农民和贸易企业的惜售心理较强也是国家粮储局粮食收购量下降的原因之一。从制粉企业的小麦收购价格来看,当前,制粉企业小麦收购价格偏高,以七月份制粉企业普通小麦收购价为例,河北普通新小麦收购价为1.16-1.20元/斤,山东1.16-1.215元/斤,江苏1.14-1.18元/斤,河南1.14-1.168元/斤,主产区小麦价格较去年同期提高0.045-0.073元/斤,较高的市场价格抬高了农户和贸易企业的心理预期,增强了惜售情绪。
整体来看,国家粮储局的粮食收购数量减少不等同于粮食供给量的减少,国家粮储局的粮食收购数量减少和市场上多元主体同时参与粮食收购与储备关系密切,市场上短期的粮食供给总量的波动尚在正常区间内,粮食储备规模和粮食产量是影响我国和全球粮食供应的关键因素。从目前的储备情况来看,据FAO最新预测数据,全球谷物供需格局整体相对宽松,2020年7月初的预测库存量仍高达9.28亿吨,高于6月初所做的预测;全球小麦库存2.83亿吨,高于去年年底的2.75亿吨和6月初的预测水平。同时,我国的小麦和谷物市场也呈供需宽松局面,我国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历年积累的政策性小麦、稻谷的库存较高,今年的小麦产量又略有增长,包括小麦在内的谷物供给充足,从国内外市场整体形势来看,短期内并不具备小麦等谷物价格大幅上涨的条件。
(作者:高颖 编辑:李靖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