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资金持续流入成A股向好重要驱动力
本报见习记者张弛
积极引导长期资金入市,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今年以来,监管层就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多次发声。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在《求是》杂志撰文表示,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引导理财、信托、保险等为资本市场增加长期稳定资金。
事实上,在政策引导下,包括保险资金、养老金、境外资金等在内的中长期资金正不断流入国内资本市场。私募排排网未来星基金经理胡泊表示,长期资金配置逻辑更偏向于价值投资和指数化投资,也会影响到市场资金的参与热情和投资者结构,因此基于价值面的投资会成为市场上最主要的投资方向,也会对股市的稳定起到很大的作用。
鼓励长期资金入市
今年以来,监管层频繁释放支持长期资金入市的信号。《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除此次发文外,郭树清年内已多次“点名”支持理财资金、保险资金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证监会也就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持续发声。去年10月份,证监会便提出,将从转化存量、引入增量、优化环境入手,逐步推动提升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今年2月15日,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积极拓展中长期资金来源,进一步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扩大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试点,鼓励和支持社保、保险、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
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万放表示,以险资为代表的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将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生态,有利于发挥此类资金期限长、规模大、稳定性高等独特优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在监管暖风频吹的大环境下,保险、理财等长期资金的表现也并未令市场失望。银保监会发布的保险业经营情况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0.13万亿元,其中用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金额为2.68万亿元,占比13.3%,较去年同期规模出现明显提升。
7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保险公司权益投资实施差异化分类监管,最高可占到上季末总资产的45%。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表示,在保险资金规模以及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继续提升的趋势下,根据近两年险资入市比例推算,2020年险资流入A股的增量资金规模约为5000亿元。
事实上,不仅是保险资金,包括信托资金、理财资金等在内的几类中长期资金,当前也表现出加码资本市场的趋势。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投资类信托余额为5.11万亿元,从信托资金投向来看,投向证券市场的信托资金总额为1.94万亿元,占比10.97%,较去年末提升0.05个百分点。
养老基金占比有望提升
除上述来自于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或资管产品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场声音认为,私人养老金储备也应是资本市场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郭树清表示,加快养老保险第二和第三支柱建设,推动养老基金在资本市场上的占比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目前我国私人养老金储备规模占股票市场总市值比重不到5%,还无法为资本市场提供足够的长期资金来源,因此需要加大第二和第三支柱的储备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第三支柱的覆盖范围,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不应仅限于商业保险产品,还应包括基金产品等其他适合投资的金融产品。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应当将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发挥其产品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第三支柱的投资产品,拓宽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渠道。
事实上,当前政策在此方面也正持续发力。5月15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表示,要尽快推动实现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落地。
“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养老基金具有很强的低风险偏好,追求长期稳定收益,可以为资本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并引导追求长期收益的投资理念。”一位分析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中国资本市场吸引力凸显
今年以来,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股票和债券的余额均出现明显上升。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债券余额3691亿美元,持有股票余额3684亿美元,较2019年末分别上升13%和16%。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表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能力得到不断验证,经济复苏稳步推进,未来国内各项改革还将不断释放经济增长潜力,资本市场也将通过持续改革而不断完善,对国内和海外长期资金来说,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将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选择。长期资金的持续流入将成为A股长期向好的重要驱动力。
外资的大量涌入与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不无关系。在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中,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寿险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被全面取消。
业内人士表示,外资金融机构将给国内带来大量长期资金,有助于引导市场投资风格的转变,也有利于内资金融机构提升综合实力、做大做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