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财政支持政策直接惠企利民
虽然近期公布的一项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发展正逐渐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经济全面恢复及未来持续健康发展,仍需宏观政策发力,特别是解决经济复苏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纾困企业与保障民生无疑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重点部署深入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巩固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其中提到的主要举措是今年到目前为止新增了2万亿财政资金,除3000亿元已用于减税降费外,其余资金绝大部分已分配下达市县,要求加快用到市场主体和民生上,对分配迟缓、资金闲置的,将采取必要措施督促整改。
众所周知,今年宏观经济受疫情冲击不小,决策层一开始就通过加大宏观政策力度应对。财政政策领域有减免税费和社保缴费、适当提高今年赤字预算、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及增加地方债额度等;货币政策则有降准、推动MLF利率和逆回购利率等政策利率下降、让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等。
不过,随着经济复苏趋势日益明显,货币政策的边际效用开始递减,甚至产生了推升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上涨的副作用。日前发布的7月份部分经济数据显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货物进出口总额均呈现同比及环比增长,社零总额虽同比下降1.1%,但降幅较6月份已明显收窄。而7月金融数据则明显逊于预期,新增贷款不足万亿,同比少增631亿元,环比缩水近一半,M2增10.7%,较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可见,监管层对流动性宽松带来的影响颇为清醒。
财政政策相对而言可以更加精准。此次国常会提到的新增2万亿财政资金,实行直达管理的有1.7万亿元之多,目前97.8%已分配下达市县。这笔钱的用途也说得很清楚:直接惠企利民,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而不是弥补各地尤其是基层政府受疫情影响导致的财政收入减收,所以地方政府不要想着可以“雁过拔毛”。
的确,今年的疫情让部分企业经营和群众生活遭遇困难,即便到现在不少也没完全缓过气来。这笔2万亿元新增财政资金对受困企业和民众而言无疑雪中送炭,受益于这笔资金,一些困难企业可享受房租减免、贷款贴息、稳岗补贴等,困难群众则可足额拿到基本生活补助、低保补贴等。此外,系列抗疫、重大交通、市政等民生工程也能获得资金,带动社会投资稳经济。
为确保新增财政资金能精准惠企利民,国常会强调要动态跟踪资金分配、拨付、使用情况,建立直达资金专项国库对账机制,做到账目清晰、流向明确、账实相符;同时严肃财经纪律,对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的,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与此同时,财政部上月亦印发《中央财政实行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监督管理办法》,通过建立中央财政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在对直达资金单独下达、单独标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动态监测。目前各省在将资金拨付市县后,还下发资金调拨对账表,指导基层财政建立完善调拨资金台账,定期、逐笔对资金的各项要素进行核对。审计署也已经启动了直达资金专项审计,做到数据分析全覆盖和现场审计全覆盖。无疑,根本目的在于防范滥用、截留的可能性。
应该说,疫情后接二连三的财政政策力度非往常可比,足见决策层对于经济全面恢复的重视。因此在执行层面,尤其是市县一级政府,没有理由不精准用好财政资金,令其直接惠企利民,助力经济复苏,而非私心自用。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