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谋划新一轮制度创新 打造上海战略增长极


来源:第一财经   时间:2020-08-21 07:41:46


临港谋划新一轮制度创新 打造上海战略增长极

作者: 胥会云 许子怡

临港新片区揭牌一周年之际,上海出台42条举措加快新片区建设,未来三年将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000亿元。

8月20日发布的《关于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加快临港新片区建设的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下称《行动方案》)提出,临港新片区要推动产业规模能级跨越发展,全力打造智能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同时,《行动方案》提出,围绕“五个重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探索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

前一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赴临港新片区调研时就指出,要坚持危中寻机,持续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增长极。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抓紧强链、固链、补链,加快引进一批高能级项目、龙头型企业,加快形成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前沿产业集群。

而新片区积极争取新一轮政策制度创新突破,“持续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力度,将为新时代我国全方位扩大开放作出新贡献。”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陈寅说。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黄建忠对第一财经表示,一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方面要求临港新片区更有紧迫感,另一方面则要谋求更大的突破。重点之一,就是进一步的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让新片区成为国际经贸规则对话的平台,同时吸引、培育有全球话语权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落地,既可以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也可以为进一步的制度创新提供突破空间。”黄建忠说。

千亿级产业集群如何打造

目前,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布局主要围绕“7+5+4”产业集群体系进行,其中的“7”,是指七大前沿产业集群,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再制造。

揭牌一年来,新片区已累计签约前沿产业项目140个,涉及总投资约2000亿元。到2022年,将力争新增产业签约4000亿元,完成产业投资1500亿元。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刘平表示,还要进一步拓展产业布局“深度”。今年上海全市首推的26个特色产业园区中,3个(“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大飞机园”)坐落于临港新片区。

“这些园区今后都将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加强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布局,大力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智能化水平。”刘平说。

比如,12平方公里的“东方芯港”,今年以来正加快打造集设计、工艺制造、装备材料等于一体的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目前已签约数个百亿级投资项目,总投资超过千亿元;“生命蓝湾”正在打造从创新药到医疗器械的产业链,前期已有30多个项目落地,涉及总投资达百亿级;“大飞机园”则围绕发展大型客机、航空发动机、卫星制造等重点领域,聚焦总装试飞、装机配套、航空材料等关键环节。

8月19日下午,中国第一座12英寸车规级功率半导体自动化晶圆制造中心项目正式与临港新片区、临港集团签约。项目总投资120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能36万片。

“在我们的地块对面,就是供应商格科微。”项目投资方闻泰科技(600745.SH)董事长助理邓安明对第一财经表示,上海作为中国半导体的产业龙头,在芯片设计、晶圆、封测、设备、供应链等方面都积累了深厚的基础。而且上海市委市政府对半导体这一国家战略非常重视,重点投入资源,确保临港新片区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战略重地。

政策环境也是吸引企业落地的重要考量。“上海的政策环境无疑是最好的,特别是临港。”邓安明说。

目前,临港新片区已初步构筑了“1+4+X”的产业及创新生态支持政策体系。黄建忠说,这些产业政策优惠幅度大、涵盖环节广,支持性措施涉及企业落户、采购、研发、销售、资质认证、并购重组、外部环境建设、人才发展等多个环节,体现出专业化、全方位与精准化产业规划,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接下来,刘平表示,还要继续加大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护卫开放型产业体系建设。比如,当前相关部门正在制定重点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资格认定管理办法,争取让更多企业受益。

财政部、税务总局近日发布的关于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明确,对新片区内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相关产品(技术)业务,并开展实质性生产或研发活动的符合条件的法人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行动方案》也提出,要构建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生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达到1500亿元以上,设立引导基金,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在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产业发展基金群;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资金。建立资本市场服务联动工作机制,加大对科创企业挂牌、上市的培育辅导和财政奖励。

新一轮政策制度创新突破

积极争取新一轮政策制度创新突破,更是临港新片区站在一周年的时点上,给自己的新任务。

一年来,围绕“特殊经济功能区”与“特殊综合保税区”,临港新片区开展了一系列差异化的制度创新。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差异化被归纳为“6+2”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其中,“6”是指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2”是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和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截至目前,从《总体方案》中分解出的78项政策和制度创新任务,已落地45项,另有22项已形成方案;国家、上海市、管委会累计制定发布各类政策107个,形成典型创新案例32个,差异化探索的广度、深度、力度不断加大。

“开放型政策制度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表示。

比如,在投资自由方面,新片区加大外资开放力度。5月8日,全国首个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有限公司落户临港新片区。在此基础上,新片区也在进一步争取更多的合资理财公司落户,积极探索在电信、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放宽外资持股比例。

在贸易自由方面,洋山特殊综保区5月16日正式挂牌运作,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特殊综保区。目前,国内首单径予提发货、国内首单跨口岸国际中转集拼、国内首单全球大型设备集货采购货物进境免备案手续等创新业务已相继落地。

在资金自由方面,临港新片区率先实行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一次性外债登记、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等创新试点,外资、外贸企业开展跨境业务、离岸业务的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结合当前国际形势,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建议,此时更要加快制度创新的推进。

今年3~6月,上海市政协组织开展的一项对临港新片区建设的跟踪性调研建议,着力推动“6+2”含金量高的特殊政策落地,创建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境内关外”的政策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兑现政策释放改革红利,为新片区全方位高水平高层次的开放提供政策制度供给,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加速已有开放政策制度落地同时,新一轮制度创新要聚焦什么?

黄建忠认为,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离不开金融的循环,因此,上海要主动作为,在离岸金融、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方面主动与国际市场挂钩,展开有效循环,实现谋篇布局。

另外,黄建忠说,中国可以通过升级现有的双边贸易协定,强化与亚太分工网络的链接。“从全球生产网络来说,亚太尤其重要,大部分中间产品是在亚太网络中完成的。”而在升级FTA等国际经贸规则谈判中,黄建忠认为,临港新片区有基础有条件争取先行先试。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