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消息,由东北亚经济研究院、中国国际商会与新浪财经联合主办的“2020东北亚经济论坛”今日正式启幕,本次论坛主题为“东北亚:深化改革、合作共赢”,中国贸易促进会原副会长于平。
于平表示,东北亚地区也是中国对外开放与合作的重要方向。中日韩是本地区体量大、影响力强的经济体,他们之间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地区之间及对区域外的合作。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概念提出及合作历程有30多年了,实际合作中也有不少的进展和成果。
此外,他还指出,要积极推动东北亚同其他周边区域的互动与合作,中国周边区域除东北亚外,还有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大市场。东北亚业务可以进一步延伸,同一带一路更广阔的空间相对接。东北的许多产品技术设备服务等,在这些地区有很大的需求,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扩大东北地区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以下为发言全文:
各位来宾,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今年的东北亚经济论坛。我本人也在很多年里多次参加过东亚、东北亚的经贸活动,同这个地区的国内外的工商界有很多的联系。所以在这个论坛上很高兴和大家交流一下,对东北亚经贸区域合作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应该说全球化和区域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相互依存与共同利益,仍然是合作的基础和出发点。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全球的流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的转移,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而区域化时代应该也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也是它的一个补充。
在WTO多哈回合谈判未果以后,区域化经贸合作发展的势头比较迅猛,而全球化发展有些受挫,进度明显缓慢下来。对于区域化合作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在全世界、在各个地方都有很多的协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区域集团与区域集团之间的,国家群体和国家群体之间的,都有很多。在我们身边是RCEP,就是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现在各方谈判已经基本完成,有望在今年签署协议。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已经恢复,并在推进中,这我们也很期待。中日韩谈判概念2002年提出,到现在快20年了还没有结成正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但是我们仍有信心,仍然是在期待着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能够尽快的完成。另外,在世界各地拉美、非洲、东南亚很多的自贸协定都已经是签了。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和非盟等多边或区域合作机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也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的统计,截止到2020年的1月,全球共有303个区域贸易协定在运作中。据WTO的统计,仅在东亚地区已经谈成或在谈的自贸协定就有上百个。中国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已同2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7个自贸协定,正构建以周边为基础,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
在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和单边主义泛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及多边贸易体制遇到困难,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受到疫情重大冲击的情况下,区域经贸合作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我觉得本区域的相关国家应该抓住机遇,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加快的发展。东北亚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其人口和面积为同类之最,如果RCEP在今年能够顺利建成,那将是历史上世界最大的自贸区。但在此之前,东北亚这个经济区在人口和面积方面为世界之最,东北亚区域的GDP和贸易总量对全世界的经济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2018年世界商品贸易额增长了9.5%,约38.6万亿美元。欧洲在其中占了37%,东亚占了23.6%,北美为13.5%,可见东亚的分量是很重的。而中国又是东亚地区国家中在贸易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国家,东北亚区域内的贸易占总贸易额30%以上,而且东北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双边经贸关系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东北亚区域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对推动东北亚各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
另外,东北亚地区也是中国对外开放与合作的重要方向。中日韩是本地区体量大、影响力强的经济体,他们之间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地区之间及对区域外的合作。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概念提出及合作历程有30多年了,实际合作中也有不少的进展和成果,但在广度和深度上还差强人意,没有看到重大的突破,区域合作的谈判与进程不时会出现一些波折和干扰。比如说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久谈未果,“东盟+3”,“东盟+1”的架构可能成为更大范围自贸安排的铺垫,先外后内的进程明显。东北亚地区的自贸谈判的进展明显滞后于亚洲周边其他的一些机制安排。另外,亚太自贸区、RCEP等未来区域合作平台的构思和深化,既是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激励力量,也会产生一些分心的效应。
应该说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因素,有突出的世界级热点,信任缺乏特点显著,合作主体层级差异大,没有形成统一的战略和一致的步调。东北亚地区复杂的政治生态和当前国际上逆全球化及单边主义的抬头,再加上这次疫情的影响,使得本区域的经贸合作及一体化的进程步履蹒跚。近期内也很难看到有重大的成效。当然我们仍有厚望,有关各方各国应该继续努力,同时保持足够的耐心。中国是本地区具备较好综合条件和实力的国家。在当前情况下,应该以自身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为促进本地区的经贸合作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带动和加快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的发展。这同时也是中国东北地区改善营商环境,树立良好形象,扩大对外合作的良机。
东北亚一些国家战后一段时期的跳跃性发展,主要得益于相关国家的努力,也同当时的国际政治关系调整和某些大国的地缘政治需要相关。东北亚区域合作提出后,获得了区域内国家的积极回应及具体行动。为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国政府和各地政府也都出台了不少的政策,提出了不少举措,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营商条件。
虽然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及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和干扰,但我们应有各种应对措施,从容面对。不管形势怎样变化,首先要做好国内的事,做好自己的事,这是不变的真理。做好国内的事,做好自己的事,当前就是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稳外贸、稳外资,发展国内外双循环的新格局,做好六稳六保的工作。
在此有几点粗浅的想法建议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是我们要为市场主体,特别是民企和中小微企业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要大力保护和激发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活力,使他们有主体感、便利感、成就感和安全感,使中小微企业的数量能够得到大幅的提升。没有一定数量,大批量中小微企业的正常运转,那就说不上中小微企业的质量。只有保证中小微民营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壮大,才能真正的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这个生态环境实际上是指广义的营商环境。生态环境不仅仅是针对经营活动,还应包括企业的生存周期的各个环节,比如说企业家的社会尊严,活动空间,行业平台等等,我们应该在法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架下,不断的优化中小企业的生态环境,经营环境。
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16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指国家的建设目标,另外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对美好社会的表述。这也应该包括了对中小微企业生存经营环境的描述。我们都说民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大,用56789来概括,涉及税收、GDP、技术、创新、就业、企业数量等等,在这些方面分别占了是50%,60%,70%,80%,90%,中小企业56789方面的贡献,应得到政府和社会的相应的认可、保障和支持,更多的具体量化体现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中及对外经贸文件中,比如说政府各种扶持企业的优惠政策,财政的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的份额,自贸区政策的条款,各种国际合作基金,对外经贸合作文件中都应该有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相应条款,并有可操作可核查的量化指标,例如政府和大公司的采购计划中,应该确定留给中小微企业的采购比例,对外谈判的新自贸区文件中,应有对中小微企业政策倾斜和优惠便利措施的具体条款,不能光笼统的提企业,这是不够的,在一些方面的某些业务中,应该具体落实到中小微企业,使中小微企业真正的感到是自己人。国家公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今年开始实施,有五个进一步的工作,而第一个就是放宽市场准入。这一点非常重要,民营中小企业在平常的工作和日常业务中经常碰到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要坚决的杜绝。也就是说我们面向社会的财政支出和政策法规,应尽可能的给中小企业留出适当空间,体现二次分配注重公平的精神。
要鼓励并支持企业发起成立更多的经济技术类的社会组织,特别是商协会组织。商协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伴随品,其数量和质量可反映市场经济的成熟状况。西方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到简单协作的时期,也就是14-16世纪这个历史阶段,商会就产生了,比工业革命还早了200多年。500多年前,在法国马赛成立的工商会,被认为是世界首个工商会,商会的出现带动了行业协会和其他类似组织的大发展。商协会类社会组织的特点是自愿、自制、自律,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服务维权,协调会员。商协会组织是市场主体活跃度的重要反映和支撑,他们的工作也有助于大大减轻政府的压力,增进社会和谐,提升市场的效率,有利于国际交流合作。我们各级政府部门日常很多工作就是在考虑怎么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维权、公平竞争等,而商协会组织完全可以来分担一些这方面的工作,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世界上的商协会组织在他们所在地的经济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努力强化和用好各类商协会和贸易支持机构的服务功能。
国际上有一些国际多边商协会组织,有官方的,有民间的。商会一般多为区域性的,协会多为行业性的,协会的历史晚于商会,我们在这就统一称为商会。
国际上商会有两大体系,不管他们是怎么情况,基本都是非盈利的社会组织,中国的商会更接近于德法体系。商会有商会的特点,贸促机构有贸促机构的特点,他们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他们的服务共性就是都是企业需要的,市场不可缺少的。商会更多的是维权自律,协调代言这方面的工作,而贸促机构是帮助拓展市场发现商机,帮助企业提高能力,规避风险,解决纠纷。另外还有贸易支持机构提供的服务。贸易整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政府和社会的很多部门和机构。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有一个定义,把所有同贸易有关的机构统称为贸易支持机构,涉及到政府的部委、海关、商检、银行、税务、质检、物流、商协会等等。而这些机构的服务,对中小微企业及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帮助他们降低交易成本,加强活力,提高生存率。
另外,国际工商界交流也非常看重商协会、贸易支持机构的作用,用好商协会和贸易支持机构的服务,能更好的覆盖尽可能多的单个企业,同区域内其他国家的同行建立更紧密的业务关系,强化和规范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的广度和深度。
商会的国际组织是国际商会,它有100多年历史,设在法国的巴黎,是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咨询机构,设有中国国家委员会,其秘书局设在中国国际商会内。它的主要业务是制定商业的规则与规范,提供国际仲裁服务。比如说我们很熟悉的国际商业术语、合同范本这些国际商界广泛使用的权威文件范本都出自国际商会。另外国际商会有12个专业机构,涉及贸易投资政策,环境与能源,企业责任反腐败,知识产权、海关与贸易便利等等,同市场秩序、规范运行,公平竞争密切相关,是良好经商环境的核心要素。这12个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内容,同现在国际上自贸区谈判的新规则和议题都是密切相关的。现在关税壁垒不多了,关税都降得很低了,而非关税壁垒是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这12个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内容都和非关税壁垒密切相关,中国的工商界应该重视这些专业委员会及他们所研讨的事项。
贸易促进机构主要还是官方机构,20年代最早出现在芬兰,30年代以后在国际上大量涌现,它成立的理论基础就是凯恩斯的理论,政府要干预市场,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在这之前的经济学理论是,市场完全应该不受政府的干扰,供给能够自然产生需求。到了后来发现不行了,供给产生不了足够的需求,所以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甚至是赤字,来使得有更多的需求来接盘供给的产品。贸促机构大部分是非独立机构,隶属于一些政府的综合管理部门,是政府扶持企业,促进市场的产物和手段。起初,贸促机构只是促进出口,后来业务多元化了,也促进外资,技术转让,公司承包,包括进口。
贸易促进机构在国际上也有一个国际组织叫国际贸易中心,1964年在日内瓦成立,官方机构,由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贸发会议共同发起设立。这个机构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政策导向明确,二是规则内容清楚,三是服务针对性强、效果好,因为它依托了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和政策,以及世贸组织的贸易规则内容,在国际上受到普遍的欢迎。国际贸易中心同贸易支持机构也有非常密切的合作。
国际贸易中心的主要服务内容有市场分析工具、市场信息、贸易协定地图这三大类。市场分析工具主要是一些静态的研究成果和数字统计,包括政府采购、贸易流向、关税和非关税、吸引外资政策优惠条件、贸易条件、贸易能力等等;而市场信息是提供动态及时的企业需求;再就是贸易协定地图,这是一个专项的工作,主要是收集自贸协定的条款政策法规,提供给决策者研究参考的。国际贸易中心的服务内容是非常的实用的。
我觉得对于东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进一步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从中国来说,我们其中的一个抓手应该是强化各类商协会组织和贸易支持机构的服务功能。而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一是政府需要进一步的转变职能,释放足够的职能空间,优化政策环境,鼓励发展商协会及专业机构,同时尽可能把一些相关的工作委托给社会组织去做;再就是在法规上要规范行为,明确责任义务,保障权益,使企业家和企业组织有更加宽容宽松安全的生态和营商环境。这个方面法律上已有一些规定,我觉得可以进一步宽松一些。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切实发挥社会工商组织的作用,用好他们的服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增进市场的活跃,企业的活力,经济的张力,为国际间工商交流和东北亚区域合作提供更多的通道和平台。建议东北亚经济研究院也能够围绕国际商会和联合国贸易中心的一些核心业务,结合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题目,开展组织一些专业性的研讨调研交流活动,可以在国内,可以在国外,这样既务实也务虚,既有理论研究,也有调研,结合实际业务调研的成果能够更丰富,更有价值,针对性更强。
第三个想法和建议就是要积极推动东北亚同其他周边区域的互动与合作,中国周边区域除东北亚外,还有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大市场。
东北亚业务可以进一步延伸,同一带一路更广阔的空间相对接。东北的许多产品技术设备服务等,在这些地区有很大的需求,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扩大东北地区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中国现在具备了各种条件,推动东北亚同这些其他区域的合作。我觉得目前可以以东北地区为依托,重点推动东北亚同东盟和即将成立的RCEP的区域合作。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8年的数字统计,全球商品贸易的依存度为45.2%,而东南亚为96.5%,居于世界之首。欧洲整个出口中,欧洲的出口占世界的38.1%,位于第一,东亚占了24.9%,位居第二,北美位居第三,为11.1%,而东南亚位居第4为7.5%,这是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的出口依存度欧洲是48.3%,北美是16.6%,东亚为11.8%,东南亚为6.9%,服务贸易的依存度,东南亚为25.1%,为世界第一。不管是在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方面,东北亚、东亚、东南亚在世界都是领先的,而且他们相互之间也有很多合作的商机,可以齐头并进,开展互利的合作。另外中日韩三国都是这三个区域的经济大国,具有极大的便利性,促进东北亚同东盟及RCEP的合作还可以同中日韩三国自贸区的谈判进行呼应。在这方面工商界可以先行一步,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商协会组织、贸易促进机构及其他相关平台为渠道,开展相关的工作。
再就是要进一步强化东北三省一区统一的大市场体系,否则的话我们有可能出现“见木不见林”的情况。同时同中国的其他省市区形成业务的链接。在这个统一大市场里淡化行政的块块分治,打造流畅的市场运行机制,设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市场协调机制,统筹东北地区市场一体化的事宜,东北地区市场一体化的标志应该包含政策透明包容,基础设施融通衔接,生产资料和产品流动畅通、有效便利,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商协会组织作用效果显著,对外开放与合作更具优势和吸引力。
下面的图表中有一些数字,关于其他区域自贸区的情况,比如刚才说的东盟10个成员国6.54亿人,GDP约3万亿美元,11年来一直中国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而今年某些时候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还是很大的。RCEP有15个成员国22亿人,GDP约29万亿美元,如果今年能够顺利建成,将是世界最大的自贸区。还有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总人口占世界的62.5%,经济总量占28.6%,中国同沿线国家的贸易超过了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的25%。
概括来说,东北亚区域合作,未来还是前途光明的,但是这个路程可能会有些曲折,甚至还会有点长,我们具备了不少的优势,能够克服前进中碰到的问题。在各种措施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要发挥好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作用,并要为社会工商组织的健康发展和发挥作用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