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上消费金融开启IPO:拨备计提压力不小,巨头相继入场
继去年7月捷信集团宣布赴港IPO,但仅4个月后自行撤销之后,近日,“中国版捷信”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上消费金融”)正式开启了IPO进程,有望成为中国A股消费金融第一股。
中国银保监会网站信息显示,重庆银保监局已于近日批复了马上消费金融首次发行A股股票并上市的申请,发行规模不超过13.33亿股。同一时间获批的,还包括马上消费金融总经理郭剑霓的任职资格,郭剑霓此前曾任捷信中国创始人之一兼CFO,有10余年消费金融领域管理经验。
自2015年以来,消费金融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迅速上升,不过,近3年来,行业发展明显放缓,增速持续下降,以马上消费金融为例,其2019年净利润增速已降低至个位区间;而另一方面,国内金融和互联网巨头对消费金融牌照的兴趣日渐浓厚,相继入场。
行业格局正在发生着变化。
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压力
马上消费金融于2015年6月1日在重庆市注册成立,赵国庆为创始人、董事长。其股东包括:重庆百货持股31.060%,北京中关村科金技术有限公司持股29.506%,物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7.264%,重庆银行持股15.53%,成都市趣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持股4.99%,阳光财险持股0.9%,浙江中国小商品城持股0.75%。其中,重庆百货的实际控制人为重庆市国资委。
马上消费金融的初始注册资本仅为3亿元,2016年~2018年,每年增资一次,目前注册资本40亿元,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持续消耗着资本金,根据重庆银保监局的批复,此次,马上消费金融所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2017年,马上消费金融成立的第3年,其贷款业务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当年贷款发放额为692.76亿元,同比2016年的99.06亿元增长近6倍,贷款余额达315.64亿元。
不过,在这一年,P2P、现金贷等民间金融经历了一波严厉的监管整治,行业信用风险加速暴露,同期也波及到了消费金融公司,比如,捷信消费金融期内的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马上消费金融当年末关注类、不良类贷款也出现急剧上升。
根据新世纪评级报告,2017年,马上消费金融关注类贷款余额从2016年的1.44亿元,增长至45.56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从上一年的0.96亿元,增长至10.03亿元,当年,不良贷款率达到3.18%,比上一年增加了1.82个百分点,逾期率更是达到了12.5%。
自2017年开始,马上消费金融的拨备池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新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大幅增长,以覆盖未来风险;二是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坏账核销大幅增加。
与银行不良资产表现不同的是,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比如,马上消费金融的平均贷款期限为7~8个月,这导致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暴露要比银行来得更加快速。
2017年,马上消费金融不良资产核销达15.98亿元,新增计提31.47亿元;2018年末,马上消费金融贷款发放额为850.26 亿元,贷款和垫款余额为389.53亿元,两者增速均放缓至20%左右,但大幅的计提与核销仍在持续,当年新增计提近58亿元,坏账核销54.73亿元。
从2019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马上消费金融计提与核销仍在高位。2017年~2018年,其拨备覆盖率维持在170%以上。新世纪评级报告认为,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逾期贷款规模逐渐增长,因此计提的贷款减值损失逐年增长,未来公司仍面临拨备计提压力。
核销、计提之下,马上消费金融的不良率维持在较低水平,2016年~2018年末,不良率分别为1.36%、3.18%、3.45%,而同期,捷信集团在中国业务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4.3%、7.2%、9.7%,不良贷款覆盖率分别为136.0%、124.5%、125.9%。
不过,大幅计提也影响了净利润的表现。2018年,马上消费金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76.5%,拨备前净利润同比增长72.71%,但净利润同比增长38.58%。2019年,其营业收入为89.99亿元,同比仅增长9.22%,净利润为8.53亿元,同比仅增长6.49%。
从负债结构来看,马上消费金融负债主要由短期借款、吸收存款、拆入资金和长期借款组成,其中短期借款占比较高,维持在80%以上。
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方式包括吸收股东存款、同业拆借、同业借款、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等,IPO之后,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显然是消费金融公司梦寐以求的事。
巨头入场,格局谋变
截至目前,国内共有消费金融公司27家,其中,捷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属于行业第一梯队,总资产在500亿元以上。
兴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三家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规模在300亿元左右,位列行业第二梯队。
不过,这种格局很快就会发生变化。
近年来,大型资本入股和新设消费金融公司的积极性显著增加。今年,小米新设的小米消费金融、中国平安设立的平安消费金融、光大银行设立的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已经相继开业。
另外,建设银行也在计划筹建消费金融公司,尤其是,蚂蚁集团拟在重庆市设立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据兴业研究报告,蚂蚁金服消费金融类资产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约为当前消费金融全行业规模的4倍。
尽管消费金融市场潜力依旧巨大,但随着巨头的渐次进入,目前的消费金融公司也面临着市场份额的压力。
自2015年以来,消费金融在中国的渗透率迅速上升,不过,近3年来,行业发展明显放缓,增速持续下降。
根据中国银行(维权)业协会《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截至2019年末,广义消费贷款余额(不含房贷、经营贷)为13.91万亿元,同比增长15.92%,较2018年24.12%的同比增速下降超过8个百分点。
与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类似,消费金融的本质也是获得息差,只不过,相对于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模式更加“高举高打”,通过高利率覆盖高风险,消费金融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利率基本处于银行和小贷公司之间。
8月,最高法最新修订的民间借贷新规,对民间借贷利率上限按照4倍LPR进行定价,4倍以上认定为高利贷行为,以2020年7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3.85%的4倍为例,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15.4%,相较以前的24%大幅降低。
而事实上,很多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利率都超过了这一上限,这也为未来行业发展蒙上了更多不确定性。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