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市值一哥”长春高新罕见跌停 爆出A股潜规则


来源: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时间:2020-09-15 19:39:24


东北“市值一哥”罕见跌停,爆出A股潜规则:机构调研和内幕交易关系不可名状

来源:21财闻汇

长春高新早间甩出三季度业绩预告后,股价开始企稳回升,从下跌3%变成了上涨3%……而在前一日,这家东北地区毫无争议的龙头企业却罕见跌停。

东北“市值一哥”罕见跌停

从2005年的3.88元上涨开始,到上周五的收盘价412.91元,长春高新上涨超百倍,可谓A股中的超级大牛股,被称为“医药界茅台”,也是东北上市公司“市值一哥”。

最近3年公司股价从50块涨到了最高约500块,十倍收益的大牛股,一直是机构的心头好。

9日14日,千亿市值的长春高新小幅高开后便一路下探至跌停,随后稍有反弹,但午后开盘不久,该股一字跌停。截至收盘,长春高新仍有1.17万手大单封死在跌停板,报收371.62元/股,总市值1504亿,较前一交易日蒸发了167亿。全天成交58亿元,换手率为4.43%。

盘后龙虎榜数据显示,北向资金抄底,机构资金卖出,两券商营业部分别卖出超2亿元。具体来看,北向资金位居买一席位,买入4.8亿元并卖出2.5亿元,估算净买入2.3亿元。两个机构席位合计卖出3.13亿元。华泰证券天津华昌道、东北证券股上海永嘉路分别卖出2.77亿元、2.11亿元。

为何突然跌停?两大利空消息来自于市场流传的由东吴证券于9月12日调研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的一份会议纪要:一是公司生长激素业务板块明年纯销增速目标从35%下调至25%;二是公司第二大股东年底计划减持。会议参与嘉宾为金赛药业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金磊。

根据2020年中报显示,长春高新持有金赛药业99.50%的股份,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是长春高新的重要营收来源。2020年上半年,金赛药业实现收入25.35亿元,同比增长18.47%,占长春高新总营收的64.71%;实现净利润11.29亿元,同比增长37.14%,占总净利润的86.18%。

图片来源:长春高新官网

对于市场传闻,长春高新晚间在互动易平台表示,公司从未发布过未来几年的业绩展望,同时公司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如有相关事宜请关注公司定期报告等。公司未收到相关股东减持意向通知。

另据中国证券报,东吴证券医药团队相关人士回应称,团队没有人员参加上述调研。

公司2020年半年报显示,长春高新的主营业务为制药业、房地产、服务业,占营收比例分别为:86.53%、13.01%、0.46%。

今年上半年,长春高新实现营业收入39.17亿元,同比增加15.48%;净利润13.1亿元,同比增长80.27%;基本每股收益3.24元。

15日早间,长春高新又发布了一份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前三季度预计盈利21.71亿元-22.95亿元,同比增长75%-85%,净利润同比上升主要原因为控股骨干医药企业收入增长与及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并表。

机构调研和内幕交易关系不可名状

普通投资者,只能在股价走出来之后,再回头来寻找原因。殊不知,在另一个层面的买方联盟已经出现瓦解。

市场各方普遍认为,导致长春高新股价异动的原因,来源于公司股东与某基金公司的一次小范围调研。

传出的这份调研纪要显示,接受调研的嘉宾为金磊,此人为长春高新第二大股东。

同时,这份纪要还涉及“三季度销售情况不好也有内部松懈的原因,7月同比下滑也是历史首次”,“这几年研发布局不够”等利空消息,以及“年底会做减持”等更为敏感的信息。

对此长春高新的业绩预告还进行了说明,“按照公司2019年重大资产重组方案中相关协议,金磊2019年度业绩承诺已达成,其在2020年12月底将有部分股票具备减持条件……”

而在笔者看来,长春高新的案例十分典型,若非发生在该公司身上,未来也可能会出现“哈尔滨高新”或者“沈阳高新”……

此次跌停,至少反应出了A股市场的两大现状。

首先,就是机构抱团类个股对企业持续成长性的严苛,一旦上市公司业绩增速稍有回落,原有的买方联盟便会出现一定瓦解,进而导致股价大幅波动。

当然了,这里有个度的问题,经营数据降幅不能太大,最好仍然是维持增长,只是增速略有放缓而已,不然就不是瓦解,而是崩溃。

类似案例,近几年已经反复多次出现。

时间久远点的有,某安防行业龙头因业绩增速下降10个百分点,公司股价阶段性走低。时间近点的则有海天味业,同样是行业龙头、机构抱团股、增速下滑,股价阶段性大幅下跌。

反观长春高新,上述调研纪要传达的信息对公司业绩增长不利,自然会引发其持股方的担忧。

一个细节是,该公司中报利润增速为80.27%,三季度业绩预告给出的利润增速为75%—85%。

此次长春高新跌停,反应出的第二个问题则是当前A股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

笔者也曾获得过类似的“小范围”调研纪要,同样也是一家机构对一家上市公司的形式,仅限于少数机构及特定群体内流通。

相熟的私募机构此前交流时,也反馈过类似的情况,只有在搞清楚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现状、逻辑和确定性的前景后,才会下重手买入。

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调研纪要相比,这类小范围流通的纪要干货更多、内容更为细致,上市公司也更敢说,对于企业的研究价值要远远高于公开披露的内容。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具备一定行研能力的“高手”,是通过一些蛛丝马迹也可以得到类似结论的,如对上市公司全年业绩预计等,但是本身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并非每个行业都能达到这种程度。

相比之下,能够掌握上市公司经营,甚至是未来经营方向调整和潜在减持风险的机构投资者,信息优势无疑更为明显。

那么,这是否会违背市场公平的原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