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低利率环境下,利差损风险积聚值得警惕
来源:道口保险观察
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在8月11日分两批约谈了12家人身险业务公司的总经理和总精算师,指出了万能险存在利差损风险隐患的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这些公司的万能险业务存在实际结算利率大于财务收益率的情况,给市场带来利差损风险隐患。
早在今年6月份,中国银保监会就发布了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的通知,其中将保险机构的万能险业务存在的问题单独列出,具体包括:万能单独账户的资产未单独管理;在同一万能单独账户管理的保单未采用同一结算利率;万能账户实际结算利率未根据万能账户单独资产的实际投资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存在刚性兑付的情形;万能单独账户资产负债严重错配,对可能存在的利差损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未制定可行的应对措施等。
风险隐患的暴露促发了监管力度的加强,为万能险保费增速滑坡埋下了伏笔。根据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以万能险保费收入为主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4345亿元,同比下降25%。
一、行业背景
前美联储主席耶伦在一次电话会议中表示,美国将长期维持零利率。这势必引领世界进入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环境。反观国内保险业,随着利率下行,保险公司的利差损风险逐渐浮现。
利差损是寿险行业特有名词,指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有行业人士预测,寿险业未来主要面临两大风险,一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给付风险;二是长期利率下行带来的利差损风险。随着人口和经济增长放缓,这两大风险将在不远的将来逐渐浮出水面。
“利差损”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寿险公司的经营模式所决定的。寿险产品的费率厘定主要依据预定利率、预定费用率、预定死亡率。寿险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也就是常说的“利差、费差、死差”。
20世纪初,由于低利率导致的利差损使许多国家的著名保险公司破产。90年代前后,日本、中国台湾及内地均出现过类似破产案例。90年代前,日本曾销售了大量高利率保单,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从1974年的4%上升到了1985年的6.25%。长期资产配置缺口的存在以及后来多年的低利率环境,令日本寿险业付出沉重代价,至1999年,日本15家主要寿险公司的利差损超过了1.5万亿日元。接下来的几年间,日产生命、东邦生命等多家寿险公司因资不抵债倒闭。
中国保险业也曾经历过一场由利差损引发的危机。1999年以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银行利率一度突破10%。保险公司曾销售出了大量高利率保单,有的保单利率甚至超过10%,随后的降息周期一度令主要靠银行存款和国债产生收益的寿险公司背负上沉重的利差损,最终这一问题伴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高速发展而成功化解,但一些公司的高利率保单至今没有消化完。2007年3月,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称:“平安寿险仍将长期受利差损保单的困扰。根据平安的测算,在目前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假设下,这些保单所隐含的亏损超过200亿元,而峰值时(2050年前后)的亏损将在400亿元左右。”
一边是利率下行带动资产收益下行,保险公司投资端承压;另一边是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保险公司在负债端有拉高产品预定利率的冲动。
根据对市场上万能险产品的统计,大部分万能险产品当前的结算利率在3.5%到5%之间。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部分产品的结算利率依然较高。一些险企的部分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并未根据实际投资状况确定。根据《证劵时报》的调查,599款万能险产品中有124款产品年化结算利率等于或高于5%,占比为20%。
表1 万能险年化结算利率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证券时报监管已经开始控制高预定利率产品的备案。根据银保监会2019年8月发布的《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及调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2013年8月5日及以后签发的普通型养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长期年金,将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上限由年复利4.02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调整为年复利3.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目前市场上热门的年金产品大多采用主险年金结合附加险万能账户的模式,以其投资属性吸引大量客户。也因为保险公司最容易在年金产品上做利率的文章,2019年的监管窗口指导选择由年金产品入手。对比3%左右的十年期国债利率,叠加疫情后的经济下行压力,目前的预定利率有一定的利差损风险。
二、资产端的收益与配置
解决利差损问题的核心是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匹配,包括收益率匹配和久期匹配。收益率匹配方面,虽然当前投资收益能满足负债成本要求,但匹配的难度在逐渐增加。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收益率承压,好的投资标的难觅。而保险公司对于产品定价利率的调整往往落后于市场实际利率;在特定时期保险公司又往往倾向于以高利率产品吸引保户以做大保费规模。部分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已经高于实际投资收益。根据2020年中报,主要保险公司的净投资收益率已基本降至5%以下。
图1 主要保险公司近五年净投资收益率数据来源:WInd久期匹配方面,我国寿险业一直存在一定的久期缺口,据业内人士估算,目前久期在15年以上的资产负债缺口约5.4万亿元。目前寿险公司的资产久期基本稳定在6到8年。在资产负债配置策略下,目前险资持有的股票、债券资产,也都转为长期持有。目前股票资产的配置策略,已由低买高卖式的炒股,转变为长期持有绩优股以获取分红。债券也以配置盘为主,即长期持有以获取票面利息,而非交易盘。
目前,市场上长久期资产有限,因此保险公司的投资思路已由“匹配”转向“配置”。保险公司的可配置资产类型和比例要符合监管的要求,保险资金的配置需要根据公司的风险偏好、投资目标、负债成本约束、偿付能力约束、流动性约束等条件,还需考虑税收政策、会计分类、监管约束等因素。
截至2020年7月末,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情况中,银行存款占14%、债券占35%,债券其中又分国债、企业债、金融债,国债是14%、金融债是10%、企业债是12%,证券投资基金占5%,股票占9%,还有长期股权投资占19%,投资房地产类信用资产大约是1%,此外还有一些金融衍生工具及贷款、拆借资金,整个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在20万亿左右。
以债券资产为例,全球债券市场收益率正重回低位,使得险资配置高收益债券的难度加大;再以险资一度青睐的债权计划为例,AAA评级的资产收益率已由2018年初的5.6%左右降至目前的5%左右。虽然也有8%左右的高收益资产,但是风险与收益如影随形,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要尤其谨慎。
资产和负债匹配的难度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将逐渐凸显。值得庆幸的是,在近年行业强监管之下,保险公司负债端的成本稳步下行,目前投资端的收益尚能覆盖当期成本,这在一定程度稀释了利差损风险。尽管如此,长期低利率环境下的风险隐忧依然不容小视。
三、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近期有银行对部分理财产品实施强制性清退。业内人士称,除了因为强监管,理财成本收益倒挂也是银行提前终止存量产品的原因之一。这也为保险业敲响利差损风险的警钟。
从宏观环境看,中国央行不倾向于创造长期结构性低利率环境,这从根本上降低了利差损风险的发生预期。长期来看,正如中国九十年代的经验所揭示的那样,保险业的高速发展可以弭平利差损。相比成熟市场,中国的保险密度与深度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这为从根本上防止利差损风险发生提供了战略空间。
但是“水大未必鱼都大”,中小保险公司的风险发生概率往往大于大型险企。行业层面的技术修复是必不可少的。保险公司应对利差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降低定价利率。利率长期下行趋势下,保险资产配置压力会越来越大,负债端肯定需要把收益率往下调。基于目前万能险账户的投资收益率不断走低,已经有多家险企的万能险产品实际结算利率降低。例如,某人身险公司终身寿险今年1-3月的年化结算利率为6%,4月和5月降至5.75%,6月进一步降至5.50%,7月降至5.30%,8月降至5%。同时该公司的养老年金保险(万能型,F款)结算利率年内也经过了4次下调,最新结算利率为5%。此外,部分险企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全部下调至5%以下,还有一些险企产品结算利率分化,有的维持高位、有的则直接下调至2.5%。
二是加强资产负债联动,优化投资资产配置、改善投资水平。险资最大的特点是期限长,非常适合投入周期长且稳定、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项目。长期股权投资、养老产业投资等收益率优势明显,有助于保险公司拉长久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获取稳定且高额的投资收益率。在此基础上,保险公司应发挥长期稳健投资优势,加大财务性和战略性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
此外,日本寿险业为走出利差损低谷,曾采取了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及加强渠道和产品创新等有效措施,这也值得我国保险业借鉴。保险公司要努力从投资收益单轮驱动模式逐渐转变为利差、死差、费差三轮驱动模式,发展投资、储蓄与保障并重的产品线,进一步提升死差与费差的贡献。应充分利用金融线上化的发展机遇,实现降本增效,加速产品迭代,增强保障属性。
(实习生刘畅对此文亦有贡献)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