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院士风波”引关注,茅台史上首位女总工,27年如何炼成酿酒大师?
在酿酒行业深耕多年的王莉,到底配不配得上一个“做出过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的院士称号呢?
作者:阿晔 咖喱
酒界“流量担当”贵州茅台最新冲上热搜,无关酒价和股价,而是因为一个工程院院士的“身价”。
近日,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王莉,由贵州省科协推荐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消息一出,马上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在茅台工作27年的王莉,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也拿过轻工“大国工匠”称号,算得上茅台酿酒技术领域的掌舵人。茅台号称“好喝不上头”,王莉也一直遵循低头做事不出风头的原则。微博上名为“茅台王莉”的她,近7年没有更新过状态,粉丝也只有区区4000人。
然而,一场候选院士风波来袭,突然将她推向聚光灯之下。
两天内,王莉微博留言区就被前来吐槽的网友“踏平”。有网友扮演成老干妈、十三香等“不服群众”,大喊不公平;有人写好“酱香国酒,院士酿造”“酱香科技,饮领全球”的文案,变着法地对王莉候选人的身份合理性提出质疑。
·王莉微博下的网友留言。
在酿酒行业深耕多年的王莉,到底配不配得上一个“做出过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的院士称号呢?
6年,从“小白”到评委
王莉是个土生土长的西北人,1972年出生于陕西,之后成长在宁夏,高考时考回陕西,就读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专业。
22岁大学毕业那年,王莉从辽阔的三秦大地来到偏僻的西南深山,成为一名“茅台人”。当时,茅台的实验室条件相对简陋,科研人员也比较少,在设备引进、信息交流等方面都有不便之处,但她还是选择来到这里工作。
多年后,王莉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这个选择背后令人意外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爱情。”
梳理公开资料可以发现,在王莉“茅台生涯”的早期,有两个关键时间节点:1997年和2000年。
1997年,是王莉进入茅台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她开始对茅台传统酿造工艺萌发兴趣的起点。当时,她很想摸清楚高温蒸馏酒的工艺,因此与一位老酒师结缘。这位老酒师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对茅台传统酿造工艺颇有见地。在他的指导下,王莉认识了大清花、小清花、鱼眼花等既形象又传统的“摘酒看花”理论,并得以开始利用现代分析手段对传统酿造工艺进行解析。
而更重要的是2000年,这一年被公认为是王莉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彼时,停止了十余年的国家白酒评委选拔考试重启,白酒行业内很多人跃跃欲试。不过,王莉只有眼馋的份儿——虽然在茅台搞技术研究,但其实她根本连白酒都没喝过,更别说姿态优雅地品酒,这样怎么可能成为国家白酒评委呢?
但不久后,一个机会摆在了王莉眼前。茅台的领导看她是大学毕业生,又是搞色谱分析的,感官比较敏锐,便推荐她进入了公司的品评考前培训班。半年后,王莉经过层层选拔,成功当上国家白酒评委。
同样是在2000年,王莉开始出任贵州茅台董事,并凭借技术优势逐渐在茅台站稳脚跟。
据媒体早前报道,由于工作需要闻香、尝味,为了保证自己嗅觉和味觉的敏锐度,王莉“作为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放弃了使用一切带香味的化妆品,也拒绝了所有重口味的食物”。
茅台史上首位女总工
王莉至今在茅台工作已有27年,历经季克良、袁仁国、李保芳、高卫东四任茅台掌门人,堪称茅台的“四朝元老”。这期间,她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型科研人员,一步步登上要职:
2005年,她出任贵州茅台技术中心副主任;2010年,她出任贵州茅台副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2011年,她出任贵州茅台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2014年1月起担任贵州茅台总工程师兼质量部主任。
能当上茅台史上首位女总工、集团9名核心管理层人员之一,王莉的履历自然相当耀眼——
出任技术中心副主任的那一年,她建立了采用近红外透射光谱与气相色谱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鉴定真假茅台酒的方法及流程。《酿酒》杂志发文称,这一方法的开发,为名白酒鉴别真假开创了新思路。
2006年起,她参与《酱香型白酒茅台酒风味物质剖析技术体系建设及风味研究平台的建立》研究。据上游新闻报道,该研究团队成员还包括酒业泰斗季克良、中国酿酒大师吕云怀、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等人,一家学术网站显示该研究成果水平为“国际领先”。该项目也使酱香型白酒的分析研究从单纯的微量成分分析全面上升到风味研究时代。
她主持开展“白酒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项目,致力于提升企业农残检测、重金属检测、塑化剂检测等方面的能力。依托这一平台,茅台引进消化吸收了一系列先进分析测试技术,在业内率先构建了对传统白酒科学分析认知体系。
此外,她还主持和参与编写了多项企业技术标准,包括《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和《白酒企业良好生产规范》国家标准等。
据《南方都市报》统计,中国知网显示,从2001年至今,王莉先后发表《酱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代谢产平台的研究进展》等105篇论文,其中独立署名论文数量一篇,其余为联合署名。
凭借多年积累,2015年,王莉跻身贵州茅台高管行列,出任公司副总经理。不过,她在这个位子上只干了不到2年。
2017年2月14日,贵州茅台发布《贵州茅台关于部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辞职的公告》称,王莉因工作变动原因,辞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和董事会战略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职务。直到2017年10月,茅台集团启动新一轮全面质量提升计划,她才被任命为茅台首席质量官。
公开资料显示,王莉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酿造高级评酒师。近几年,各种荣誉更是向她纷至沓来。
2018年,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共同组织的轻工“大国工匠”活动评选出42名“大国工匠”,王莉占据一席之地。
2019年,贵州省迄今为止、唯一一家白酒品评勾调方面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王莉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茅台集团总部揭牌。
不过,王莉对此表现得十分低调。在接受采访时,她曾表示,不管是哪个岗位,“到我白发苍苍那一天,回头看我这一生,人生价值能够体现,没有虚度就可以了。”
就在此次风波爆发前不久,贵州曾为王莉颁发了贵州省省级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优才卡)。据悉,这是贵州省首批发行“优才卡”,发放对象主要是“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入选者或有关奖项获得者、贵州省核心专家。
“茅台”+“院士”的敏感组合
茅台工程师被推荐入围院士候选人,这事儿之所以掀起舆论风暴,问题在于“茅台”和“院士”两个词的话题灵敏度都颇高。
作为酒界“流量担当”的贵州茅台,从一个价格被炒高的小小包装盒,到贫困户家中一个“捡来的”酒瓶,甚至有八竿子打不着的茶企疑似“碰瓷”更名为“中国国龙茅台”,但凡跟“茅台”沾边的话题,都会引起不小骚动。
同时,茅台所属的酿酒行业,本身就存在争议。世界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和世界卫生组织,都明确指出过酒精对健康的伤害性。在这种背景下,白酒行业出一个院士,难免会引起人们对社会科研方向和院士推荐、评选导向的质疑。
烟酒不分家,上一次引发轩然大波的院士人选,就是2011年的烟草专家谢剑平。当时谢剑平当选工程院院士之后,甚至出现了百位院士请求重审其院士资格的呼声。最终,修订后的《中国工程院专业划分标准》删除了“烟草科学与工程学科”,意味着将不再增选新的“烟草院士”,算是对此事做了回应。
·谢剑平
酿酒行业本身的争议之外,院士这个身份,近几年也逐渐成为敏感度较高的话题。
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院士称号用于奖励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
虽然遴选标准听起来有些笼统,但其目的也正是为了在多元领域范围内奖励符合标准的人才——研究芯片、智能技术的顶尖学者该获得肯定,酿酒工艺的顶级专家也不一定不值得褒奖。
实际上,与生物和发酵息息相关的酿酒技术,其工程技术含量并不低。
在国外的酿酒大师,也不乏来自资深科技领域的大咖。比如,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的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经过反复试验,确认伏特加的最佳酒精度是38度,而不是更高度数,门捷列夫也因此得名“新型伏特加之父”。
·伏特加酒瓶上印有门捷列夫头像。
小小一瓶伏特加,在研发和创新中都融汇了化学大师的智慧,由此看,国内酿酒技术应该也不例外。
按照正常程序,王莉目前只是进入贵州省科协推荐入围工程院院士名单,距离她拿到院士称号至少还有7步:入选中国科协候选人,入选增选院士的有效候选人,各学部进行第一轮评审,各学部第二轮评审,候选人材料公示,院士大会投票,通报增选结果并向社会公布。
所以,她最终能不能入围、能不能审核通过,还都是未知数。
不过,由于此前公众对包括颜宁、屠呦呦、施一公乃至袁隆平的“落选经历”存在质疑,由此加剧了公众对于院士遴选中可能存在的不公操作的不满。
面对争议,事件各方目前均已做出回应。贵州科协称评选符合法定流程,当事人王莉“完全有这个条件”;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协均表示,王莉尚处于地方科协推荐公示阶段,还不是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在评选起步阶段即被拿到“放大镜”下审视,这并不是坏事。只要遴选程序透明,评选目的不受利益挟裹,相信最终的结果也经得起群众的监督。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