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敏
成立于2004年,已有17年发展历史的瑞泰人寿,在艰难维持了两个年度的微薄盈利之后,再次陷入亏损。
随着2020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披露,瑞泰人寿去年全年经营状况也随之浮出水面,2020年全年,该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8.11亿元,同比增长22%;但净利润同比则由盈转亏,为-0.98亿元。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59.21%,同比2019年末的205.71%下滑了46.5个百分点。
转型失利 2020年由盈转亏
公开资料显示,瑞泰人寿成立于2004年1月,是第一家总部设在北京的合资寿险公司。该公司最初由瑞典斯堪的亚公共保险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立,双方各自出资50%,注册资本金为2亿元人民币。后经多次增资,注册资本金提升至18.71亿元。
一般而言,寿险公司由于开业之初成本较大,往往都处于亏损阶段,需要经历“7年负债”的考验,方可达到盈亏平衡,并在之后进入盈利期。但瑞泰人寿的盈利之路却相当漫长,在成立最初的十年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其两位发起股东,也分别于2010年、2013年相继退出, 2010年,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50%股权转让给国电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转让完成后,瑞泰人寿的股东变更为瑞典斯堪的亚公共保险有限公司和国电资本控股公司,中外双方股东各持股50%。
2013年,瑞典斯堪的亚公共保险有限公司又将其持有的50%股权转让给耆卫人寿保险(南非)有限公司。转让完成后,瑞泰人寿的股东为耆卫人寿保险(南非)有限公司和国电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双方各持股50%。目前瑞泰人寿仍维持这种股权结构。
直至成立后的第11年,即2015年底瑞泰人寿才因投资收益首次实现盈利,当年的净利润为1529.25万元。然而,随后的两年,该公司又陷入亏损,2016年、2017年净利润分别为-6889万元、-3712万元。2018年、2019年瑞泰人寿又分别实现了194.86万元、570.35万元的盈利,但微薄的净利润最终没有保住,在2020年再次陷入亏损。
实际上,瑞泰人寿在投连险领域属于首吃螃蟹者。2004年至2007年,瑞泰人寿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家专攻投连险业务的保险公司,2008年该公司首次推出万能险产品,随后数年,其万能险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攀升,成为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如2013年——2016年,瑞泰人寿规模保费收入分别为37.4亿元、28.7亿元、35亿元和26.7亿元。同期,其万能险保费收入占规模保费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3.7%、89.4%、57.8%和82%。
不过,由于万能险被鼓吹的高收益弱化了保障功能,性质逐渐转变为中短期理财产品,期限错配等问题给险企带来极大的流动性风险,甚至可能引发兑付危机,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自2016年起,监管开始加强对万能险的监管,诸多万能险业务被叫停,2017年初,监管层再次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业务分类自查整改的通知,重点还是万能险,“134号文”等监管政策的出台和“保险姓保”等市场方向的引导进一步压缩万能险的发展空间。
在此背景之下,瑞泰人寿也不得不大幅缩减万能险业务,2017年,该公司万能险业务占比随即降至71.26%,其规模保费也大降48.33%,近乎腰斩。随后,瑞泰人寿也开始掉转船头推动转型,彼时该公司表示将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推动价值型、保障型产品销售,回归“保险姓保”的要求,积极提升公司承保利润水平。
董事长一职变动频繁
但转型还未见成效,瑞泰人寿的董事长一职又现变动。2020年12月29日,该公司公告称,由陈景东担任公司董事长,李阳不再担任临时负责人履行董事长职责。而这已经是国电资本控股2010年入股以来的第四位董事长,其高层人事变动不可谓不频繁。
资料显示,国电资本控股是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则是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合并重组而成,拥有煤炭、火电、新能源、水电、运输、化工、科技环保、金融等8个产业板块,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公司、火力发电公司、风力发电公司和煤制油煤化工公司。
2010年国电资本控股入股时,出任瑞泰人寿董事长的是来自国电资本控股的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邵国勇。彼时,邵国勇公开表示,在投资型保险的现有基础上,瑞泰人寿将拓宽产品线,增加盈利渠道。未来,瑞泰人寿发展方向将在四个方面,即:发挥现有优势,力推传统险种,利用股东资源,面向市场发展。
但邵国勇提出的经营思路在当时并不奏效,2010年,瑞泰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虽有13.5亿元,但独立账户与保户储金及投资款净投入由2009年的2.45亿元增长233%至8.19亿元,投资连结产品收到的现金10.24亿元,净亏损8893万元,随后几年该公司业绩亦未有好转。到2013年,瑞泰人寿万能险业务占规模保费收入的比例已经高达93.7%,也是在这一年,邵国勇离职。
2014年2月,原保监会核准杨建莹担任瑞泰人寿董事长职务,杨建莹也来自国电资本控股。 杨建莹就职期间提出,打造“精致的、特色的、持续盈利的瑞泰人寿”的公司愿景,即坚持差异化竞争,通过实现产品及业务转型、组织和团队重构、流程和系统再造、管理和制度创新等一系列举措,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定位的差异化发展道路。但仅一年半以后的2015年6月,杨建莹便不再担任瑞泰人寿董事长职务。
2015年11月,原保监会核准张敏担任瑞泰人寿的董事长,而张敏同样来自国电资本控股。直到2020年4月,瑞泰人寿再次公告,张敏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由李阳担任临时负责人履行董事长职责。8个月后,也就是2020年12月29日,陈景东获批担任瑞泰人寿新一任董事长。
陈景东的履历显示,其2016年5月至2016年11月担任国电资本控股总经理、党组副书记;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担任国电资本控股总经理、党委副书记;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担任国电资本控股董事长、党委书记;2020年10至今担任国家能源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在业内人士看来,董事长频繁更换对险企经营有着显著影响。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险企更换高管,对于公司来说是有一定影响的,毕竟每一任高管都有自己的经营思路和理念,而这些经营思路和理念要在公司实际经营当中体现出来也需要一段时间,这样公司的整个发展战略才有持续性。但如果这中间有变动的话,那就意味着公司的整个经营理念和思路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也就会给公司的业务发展带来波动,同时也会影响到公司一些核心能力的建设和培育。”
对于瑞泰人寿亏损的原因以及当前经营思路等问题,本报记者曾向该公司发去采访函,并试图联系该公司相关人士,但均未获得回应。接下来,瑞泰人寿在新一任董事长的带领下,能否成功转型,走出困境,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