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闻一:电力危机的乌克兰将如何继续与俄罗斯的“能源之战”?
“廉价能源”这把双刃剑
2月2、3日,乌克兰的扎波罗热热电站和库拉霍沃热电站连续发生事故,不仅使热电站所在地区的埃耐尔戈达尔市及其周边村镇断电断水,而且导致整个扎波罗热区及至乌克兰中部地区电力严重紧缺。面对一片黑暗和混乱的状况,乌克兰无法自救,不得不紧急向白俄罗斯求救,请求其输送500兆瓦的电力。扎波罗热热电站
翻看历史,乌克兰本是个电网发达、供电充足的国家。它的土地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电厂、电站。上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以“五年计划”为主体的“工业化”进程,乌克兰就是重中之重的地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000多个全国重点企业中,乌克兰就有400个,所占比重达到了1/3。而这400个企业几乎全部是钢铁、冶金、机械制造和电力,其中绝大部分集中于现在扎波罗热和库拉霍沃热电站所在的地区。这样一种布局正如1926年10月乌克兰联共(布)党的决议中所说的:“这一地区丰富的资源,再加上有廉价的能源,就能保证这些工业部门在今后的增长和发展,提高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并能创建新的部门。”
为了这个“廉价的能源”,从1927年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乌克兰土地上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电厂、电站建设进程。这个进程有三条线,一条是水电站,另一条是热电厂和热电站,第三条线是核电站。上个世纪60-70年代,建成了第聂伯河上的7级水电站。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建成了大批热电厂和热电站,其中的扎波罗热热电站于60年代开始兴建,1972年投入运行,其发电能力为乌克兰全国电网的1/4;库拉霍沃热电站位于顿巴斯矿区的南部,处于乌克兰的两大工业中心——顿巴斯工业区和第聂伯河沿岸工业区的中间,1942年投入运行,1969-1973年进行了4年的技术改造。从1979年代开始,大规模建设核电站,与扎波罗热热电站相距不远的扎波罗热核电站6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尤其是,克里米亚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电网。这一切的最终结果是,以顿涅茨克电网和第聂伯河电网为中心,形成了全乌克兰电网。
这个全乌克兰电网造就了非常发达的能源工业,其利惠不仅及于乌克兰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乌克兰的能源成了苏联(主要是俄罗斯)工业化的核心支柱。这造成了一个双面的结果:一方面是,随着能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乌克兰对俄罗斯的依靠也逐渐加深,从而在经济上形成了一种依附的状态;另一方面是,对于得益者最大的俄罗斯来讲,乌克兰的电力、煤炭、水利和核能是个“廉价的能源”,进而把这个“廉价能源”看成是自己国家不可舍弃和不能舍弃的最大利益所在。
苏联解体后,这种“乌克兰人即俄罗斯人”“乌克兰即俄罗斯”的特殊关系分解并逐渐演变为政治上泾渭分明的不同关系:对俄罗斯来说,坚持“乌克兰人即俄罗斯人”,“乌克兰即俄罗斯”;而对乌克兰来说,挑战俄罗斯的新概念是“乌克兰人不是俄罗斯人”“乌克兰非俄罗斯”。随之,在乌克兰开始推行“非苏联(俄罗斯)工业化”,即“乌克兰工业化”的进程。这种关系对立的深化和恶化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乌克兰的“西倾”、“北约化”;二是,俄罗斯本身经济的不景气,及其与欧盟关系的恶化;三是,乌克兰“廉价能源”煤炭和天然气的减少,甚至面临枯竭的局面。
其一,乌克兰的“西倾”、“北约化”。所谓“西倾”、“北约化”,就是乌克兰不再依靠、依附于俄罗斯。2004年,乌克兰亲俄罗斯的领导人下台,亲西方的领导人上台,这种政治舞台上的走马换将是乌俄关系裂变的标志性事件。这种背道而驰、相向而立的状态曾被广泛地称为“颜色革命”。这种称谓其实并不确切,因为这时的乌克兰和俄罗斯已是两个性质没有太大差异的国家,相互间的较量并不是什么“白色”与“红色”之争,而是“亲俄”与“反俄”的较量。这场争斗是从俄罗斯天然气向欧洲国家输出开始的,俄罗斯本意是,通过对欧盟输出天然气的控制,以反击北约的东扩和乌克兰加入欧盟的进程。而这把“双刃剑”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乌克兰的“西倾”。俄罗斯对欧盟限制天然气的供应,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压缩了乌克兰对俄罗斯天然气的利用。
其二,乌克兰的地理位置处于名副其实的东西欧的中部,是进出东西欧的“关隘”之地。所以,历来是东西方必争的要地。当乌克兰独立、自成一国时,俄罗斯不仅失去了极为发达的能源工业,而且也对具有无限潜力的黑海沿岸的能源资源,尤其是克里米亚的资源失去了控制。一时间,乌俄关系的天平严重失衡,乌克兰的砝码迅速倾向于欧盟和美国。2014年,克里米亚被俄罗斯政府“收回”,一场新的“动力之战”促使两国的关系逐步恶化并持续升级。乌克兰对俄罗斯作出了反应,设想是“没有了乌克兰的电力,克里米亚将不可能生存”,于是,对俄罗斯进行“制裁”:2015年秋季,切断乌克兰本土对克里米亚的电力供应,致使克里米亚的民用电力供应每天只能维持6-8小时。俄罗斯没有预料到乌克兰会采取这一措施,不得不紧急从赫尔松地区向克里米亚送电。
随后,俄罗斯为摆脱乌克兰在克里米亚的电力掣肘,开始在克里米亚建造热电站以及其他输电设备。2018年3月,位于塞瓦斯托波尔的巴拉克拉沃热电站和位于辛菲罗波尔的塔夫利达热电站,以及从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塔曼向克里米亚送电的输送设备建成。3月18日,普京总统亲自参加了巴拉克拉沃热电站投入运行的剪彩仪式。这一切都是一种信号,表明俄罗斯将会加强对克里米亚能源的控制和影响。而对于乌克兰来说,这意味着在这场新的“动力之战”中,乌克兰的“非俄罗斯工业化”的进程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其三,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关系恶化和升级中的一个风向标,就是动力、能源之争,就是争夺天然气和煤炭等动力资源的恶战。乌克兰电力供应的短缺,甚至形成周期性的危机,与煤炭和天然气这两个指标密不可分。乌克兰优质煤炭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乌克兰的东南部,而这一地区由于2004年国家政权的演变以及2014年克里米亚被俄罗斯“收回”,尤其是东南地区出现了两个“自行宣布独立的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致使煤炭工业发展深受影响。到2018年,乌克兰的煤炭供应出现了一个“怪圈”:自己无法直接采购和利用顿巴斯的煤炭,而必须从白俄罗斯购买。白俄罗斯并不生产煤炭,它供应给乌克兰的是从俄罗斯倒卖过来的顿巴斯的煤。俄罗斯也没有完全停止向乌克兰销售煤炭,但是由于莫斯科实施对基辅的制裁,俄罗斯的煤炭企业不能将煤直接卖给乌克兰,而必须先行运往欧洲,再转运至乌克兰的有关口岸。从2018年5月1日起,俄罗斯对这种转运又严加限制。所以,这次两个热电站发生事故后,乌克兰不得不向白俄罗斯紧急求援。乌克兰热电站的煤炭供应早已成为不断升级的恶化状态,从2020年11月起,乌克兰热电站的煤炭存库量锐减了将近6倍,只有436.8千吨,也就是说,根据乌克兰电力部的正式文告:在上述两个热电站发生事故的同一天,2月2日,3/5的热电站里,无烟煤只有1-4天的存量,7/11的热电站里天然气只有1-5天的存量。此外,还有7个电站的11个机组因事故在检修。
这些情况所反映的不仅是乌克兰煤炭的严重短缺,而且暴露出天然气供应的灾难性状况。事实上,乌克兰曾是个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也是当年苏联国家内第一个铺设输送管道,向莫斯科、白俄罗斯以及其他东欧国家输送天然气的。由于天然气产地资源枯竭,乌克兰西部的这个长达1302公里第一个天然气输送管道运行到70年代末关闭。现在,乌克兰对天然气的需求几乎完全依靠俄罗斯。这几年,随着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数量的不断下降,作为转运国的乌克兰所能利用的天然气也在逐年急剧减少。由于“北溪1号”的运行,2020年,俄罗斯输送至欧洲的天然气有40%不再经由乌克兰转输。
但是,乌克兰对天然气的需求量是很大的(2020年,乌克兰的天然气使用量为309亿,而在2013年,当乌俄关系没有恶化时,为504亿立方)。得不到俄罗斯的天然气,乌克兰更加转向了欧洲,于是,又出现了一个天然气供应的怪圈:输送到欧洲的天然气回输到乌克兰。根据乌克兰的官方材料,2020年,由欧洲回输到乌克兰的天然气为159亿立方,比2019年增长12%。这一切促使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其结果是,乌克兰政府于2020年8月宣布天然气涨价,价格按照市场关系调节。而天然气的紧缺,与煤炭的短缺一样,也严重影响着热电站的发电。在当前,尤其是天然气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和一系列地区的缺电严重影响了民生,持续引发了抗议,甚至暴乱。1月11日,乌克兰的前总理季莫申科的描述是:“天然气涨价,就不得不支付更多大量的费用,对几乎所有的家庭来说,电力涨价1倍多,而供暖则上涨的了1倍半。所以,现在全国的乌克兰人都在举行大规模的集会,断绝交通,要求降价。”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能源之战”
上述三个因素使乌克兰与俄罗斯本已恶化的关系升级,促使了乌克兰对欧盟“倾斜”的进程加快,并使得俄罗斯与欧盟和美国对乌克兰的争夺加深。
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将首先在“天然气”的“蓝色燃料之战”中,在煤炭供应的争夺之中,变得更加进退两难。乌克兰绝不会甘心俄罗斯持续不断地削减天然气的过境量,也会尽一切办法增加来自顿巴斯的煤炭供应量(无论是从中间国白俄罗斯来的,还是从欧洲输出和转销来的),而俄罗斯在不断缩小从乌克兰过境的天然气数量的同时,也绝不会彻底断绝与乌克兰的天然气和煤炭交易,不会放弃这个对天然气和煤炭有巨额需求的市场。两国间的这种电力、能源之战会断断续续地打下去。冬去春来,变着法子,周而复始。而在一定的时期内,双方都会在“相恶”与“示好”的缝隙中去寻求一个对双方有利的平衡之道。
这种电力、能源之战将不仅在经济上,而且会在政治上更深层次地反映到俄罗斯与欧盟和美国的关系上来。电力、能源是双方争斗的经济层面,而对乌克兰地区的极为丰富的资源、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的觊觎与争夺,则是双方永不会改变的地缘政治决策。同样,除了这种电力、能源之战,这一地区还频发军事力量甚至核力量的显示与对抗,骂骂停停,制裁与反制裁,也会翻云覆雨。但这在一定时期内也不会最后导致各方在这一地区的火拼与战争。
此外,乌克兰不会停止向欧盟和美国的“西倾”,这种政治和战略上的需求会在经济上,尤其是在电力、能源之战中反复出现。在电力、能源的“西倾”方面,乌克兰已经表示,到2023年,乌克兰将完全脱离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电网,而与欧盟的电网相接。尽管欧盟对此尚未表态,乌克兰的这种“西倾”的愿望与决心并没有变化。
总的看来,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俄罗斯与欧盟和美国的关系将会在这一乌克兰断电断气的事件中,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在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北溪2号”的续建和完工问题。这一直是俄罗斯孜孜以求、不肯放弃也不能放弃的项目,因为它所涉及的不仅是俄罗斯的巨大经济利益,而且有摆脱乌克兰的掣肘和向欧盟国家扩展自己利益的战略目标。目前,俄罗斯尽快完成这一工程的意图遭到了极大的阻力,一是坚决支持并投入了巨资的德国国家领导人更迭,新领导人对“北溪2号”的态度尚不明确;二是,拜登入主白宫后,美俄关系的发展新方向尚不清楚,美国并不忙于在这个问题上作出最后决策;三是,俄罗斯国内,尤其是天然气公司也在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不再投资还是续建,未做最终决策。2020年6月30日,德国Radeland,欧洲天然气管道连接(EUGAL) 在当地的压缩站施工现场,将容纳来自“北溪2号”项目的下游气体流。
第二,在乌克兰的两个热电站发生事故的同一天,莫斯科的一家法院判处纳瓦里内3.5年的刑期,欧盟各国领导人纷纷谴责,美国也要因此对俄罗斯进行新的制裁,乌克兰当局也伙夹其中,期望在“蓝色燃料之战”中胜俄罗斯一局。但是,目前时值隆冬季节,乌克兰土地上的这场动力、能源之战不会因纳瓦里内发生实质性改变。此外,还有一点是很值得注意的,即俄罗斯当局并未以“普京反对派”,而是以“偷税”、“漏税”以及公司的“欺诈行为”审判纳瓦里内的,而西方的抗议和反对也都集中在“人道”这个问题上,也审慎地避开了“普京的反对派”这个话题。这就为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天然气和动力危机的解决,为俄罗斯与欧盟各国及美国关系的调整留下了相应的空间和回旋的余地。各方都不会走极端,都不会在这次乌克兰的动力、能源危机中火中取栗。
第三,在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中,目前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即俄罗斯新冠病毒疫苗的使用问题。俄罗斯正在乌克兰东南部的两个“自行宣布独立的共和国”中推行使用。乌克兰当局对此表示强烈抗议,并抵制俄罗斯疫苗进入基辅。问题并不在于俄罗斯疫苗的功效,而是俄罗斯疫苗的名称——“卫星V”。对于乌克兰来讲,这显然是一种政治考虑。“卫星”这个词是苏联上个世纪60年代首次发射人造卫星而令全世界熟知的一个名称,一个政治符号。此后,“卫星”这个词被引用于表达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对苏联的依附依存关系,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阵营”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被称为苏联的“卫星国”。所以,乌克兰当局不喜欢的不是疫苗本身,而是俄罗斯赋予疫苗的这种“卫星”含义。在后苏联国家中,不喜欢俄罗斯这种“卫星”疫苗的,还有匈牙利等国家。看来,乌俄关系中,难以解开的结,还有“卫星”这样一些意识形态的东西,一些苏联时期遗留下的政治、社会,甚至是生活方面的东西。在所有这一切症结中,俄罗斯坚持的“苏联工业化”与乌克兰舍弃苏联的工业化,而实行“非苏联工业化”,即“乌克兰工业化”的方针,是乌俄关系发展至目前状态的关键。
乌俄关系是非常复杂、微妙的,而且随世界局势的变化而多变、善变。对于目前这场动力、能源危机,乌克兰方认为是俄罗斯的力量在作祟,而俄罗斯方则认为是乌克兰当局无能、一心“西倾”的结果。双方都在谋划,双方都在待机而动。谁是谁非呢?乌克兰“21世纪战略中心”的主任冈恰尔这样形容:“在这些行动中,有多少是敌人的诡诈意图,又有多少是来自好心的白痴对敌人的手腕?”
不过,对乌克兰来说,占全乌克兰电网1/4容量的扎波罗热热电站的事故毕竟非同儿戏,乌克兰正面临着一场新的动荡。有乌克兰学者这样形容:“又一个幽灵开始在皮丘尔山岗上徘徊!”(按:皮丘尔山岗——基辅市的山岗,上有著名的“皮丘尔修道院”,亦译为“山洞修道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