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跨行”养猪的背后:这个风口真的把猪吹上了天?


来源: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时间:2021-03-04 07:40:14


华为“跨行”养猪的背后:这个风口真的把猪吹上了天?

中外管理

核心提示

热点:前不久,华为首次公开提及此前传言已久的“南泥湾”计划,即生产自救,包括在煤炭、钢铁、音乐等领域,并表示华为不靠手机业务也可以存活。同时宣布要在智慧养猪上发力。

分析:养猪的吸金能力究竟有多大?互联网大厂为什么扎堆儿养猪场?养猪的风口真的是“躺赢”吗?

文:中外管理 任慧媛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养猪,这个世人眼中的“土鳖”行业,却能总能一次又一次地迎来高光。从北大才子陆步轩到互联网新贵网易、京东、阿里,再到房地产大亨恒大、万科、碧桂园,都在前赴后继地建起猪圈,响起“猪哼哼”。

如今,又轮到了科技巨头,一场“芯变”让一贯强势领先的华为转而展开“南泥湾”计划,开始生产自救,其中就包括智慧养猪,因此也再度将养猪业推向风口。网友调侃:手机销量不够,要用养猪自救?

那么,养猪的吸金能力究竟有多大?互联网大厂为什么扎堆儿养猪场?养猪的风口真的是“躺赢”吗?华为所涉足的养猪业与之前在猪圈内外徘徊的大佬们,会有什么不一样?

1

“跨行”养猪的背后:利润率高达50%

从互联网圈到房地产圈再到科技巨头,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跨行”养猪?

答案首先不外乎逐利掘金。中国人每年要消耗掉5000多万吨的猪肉,餐桌上的“硬菜”,猪肉的占比超过6成,人均年消费量约 59 公斤,平均每人每天要吃掉600克的猪肉,世界上一半的猪肉都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几大传统养猪企业用亮眼的数据,证明了这一市场的丰厚广阔:2019年,新希望净利润50.42亿元,同比增长195.78%。其中,生猪养殖业增幅为公司5大业务板块之首。根据牧原股份发布的2020年度业绩预告,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1.58%,平均一头猪的利润为1500元——这相当于两瓶贵州茅台酒的利润,利润率高达50%。

生猪养殖所带来的高额利润,让他们跑赢了90%的上市公司。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以1173.8亿元的身价,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9名,让万达集团王健林、网易丁磊、拼多多黄峥都只能望其项背。而温氏股份、正邦科技、唐人神等猪企业的业绩也从2019年起迎来了井喷。

当然,猪肉市场开启了近3年的涨价潮,与2018年出现的非洲猪瘟直接导致国内的生猪存栏量减少40%以上,有着直接关系。但即便没有非洲猪瘟时,牧原股份的利润率也达到了20%。

要利润有利润,要体量有体量,所以越来越多的“外行”们开始垂青于养猪市场。首先是互联网企业的争相入局,阿里、京东已经宣布推出猪脸识别,通过智能识别系统了解每头猪的养殖情况及健康数据。再早之前的网易丁磊,也是在实践科技养猪这条路上坚持了多年。

同时,前来分羹的还有房地产公司,早在2014年,恒大集团就高调宣布斥资3亿元在贵州援建110个养猪农牧基地;到了2018年,万科和碧桂园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纷纷开始部署养猪大业。至此,四大房企已经有三家涉足养猪业。

2

养猪,正成为科技大厂的新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打起猪圈的主意,但互联网大厂和房地产公司掘金的方式并不相同:房地产纯粹是要通过养猪来分一杯羹,而互联网和科技厂商的目的在于用新技术对传统的养殖模式进行改造,赚猪圈的钱。

国际认证金融理财师、私人银行家庄锦兴向中外管理分析:房地产政策趋向收紧,各大房地产公司面临房地产周期末端转型的压力,所以凭着自身的资金优势和规模优势介入空间广阔的养猪业,是房地产企业产业转型的一种选择。

互联网企业走进猪圈,则意在技术赋能、追求效率。美国的生猪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有很强的竞争力,就是因为超过80%以上的猪肉来源于大型养殖场,规模化养殖让饲料、机器、水电动力等成本大幅下降。而中国的规模化水平远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便导致了中国生猪市场的极不稳定。

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差距就是互联网公司的机会。所以,无论是阿里的“ET 大脑”还是京东的“神农大脑 ”,核心都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AI技术应用,提高养殖端的效率、降低成本。未来的商业路径也绝不是猪肉销售,而是通过输出技术,为行业提供养殖端解决方案,从而获取利润。

庄锦兴进一步谈道,在消费升级的当下,食材的品质越来越受到新中产和中产以上消费者的重视,而这一块价值洼地也正在受到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关注。比如,网易未央在升级技术进行科技化养殖的基础上,提倡人性化生态养殖,听着音乐,玩着玩具长大的猪,让网易未央的猪肉获得了更大议价权。阿里则为了提高猪肉品质,在猪耳朵上安装了计步器,“规定”起了猪的运动量。

后来者居上的还有华为,众所周知,2020年第四季度因为芯片供应不足,导致华为手机出货量下降,市场占有率已经下降至第6名。而手机的盈利一度占到华为总收入的50%以上。芯片问题如果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华为就必须展开自救,寻找新的利润来源。

“华为有如此大的规模,如此多的员工,想要自救就必须找到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使得华为本身的技术沉淀能够进行价值变现。”庄锦兴谈道:养猪市场既然可以孵化出牧原、温氏、新希望等大型企业,说明市场是足够大的,自然可以接纳华为这样的巨型公司。

3

万亿养猪市场:“门外汉”掘金不容易

虽然高科技赋能下的养猪场充满了金属色调的高级感和未来感,但这不代表这些“门外汉”们能够轻易撬开养猪场的大门。除了深耕多年的几大传统猪企的业绩迎来大涨之外,后来的“跨行”者却多是雷声大雨点小,不差钱的房地产企业也只是在猪场内外反复试探,脚步并不是那么坚定。

比如,万科一年25万的出栏量还不足新希望集团一年355万出栏量的零头,规模有限,只是牛刀小试。

万达集团则是知难而退,王健林曾在投资10亿元之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养猪计划,给出的解释是:“盖个十万头猪的猪场要几个亿,我们盖个五星级酒店才多少钱?”

按照华为相关人士在2020农牧数智生态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所谓的“智慧养猪”无外乎向猪场输出ICT技术,包括传感器、物联网技术以及背后的人工智能算法,重心在于猪场设施的升级。也就是说,华为想要去做的是智能化养猪的集成系统,而非把猪从小养到大,推向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和京东已经推出了类似的互联网技术,且各有优势。网易作为最先介入养猪业的互联网企业,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也走在了华为前面。所以可以判断,华为想在养猪行业推广其应用技术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在国内生猪行业开启集中化进程的背景下,智能化养猪固然是“牧原们”跳不过的必选题,但目前智能化养猪其实也还在路上,尚未成为生猪行业的主流模式。据了解,即使是牧原、温氏、新希望等养殖规模最大的头部企业,资金的主要用途仍在于产能扩张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在“智能猪场”方面的投入并不明显。

其背后原因,还在于智能化养猪的可行性不强,没有能落地实践且成本合理的应用场景。比如,“猪脸识别”技术一度炙手可热,宣称可以为个体猪只身份识别提供一种无接触、全自动的解决方案。但由于生猪生长周期短,脸部变化大,识别模型训练难度大,使得识别准确性并不能满足“个体精准识别”的基本需要。

微猪科技产品经理、合伙人王瑞年曾撰文写道:人工智能养猪有其应用场景,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应用场景仍是养殖环节的某个或某几个点,而非成体系的技术方案。因而,对于人工智能养猪的畅想,都是对未来养猪的美好愿景,都需要在养猪业的现实状况基础上从点到面到体系,一步步来。

互联网大厂们如果没有做好打10年攻坚战的准备,那么掘金万亿养猪市场的机会恐怕也只存在想象中。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