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央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让科研人员沉下心搞探索
作者:金叶子
我国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将继续加大。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方面,报告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雯5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听到提出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作为科研从业者还是很高兴的。她说,目前我国整个财政状况并没有像前几年那样快速增长,今天提出的这个增长数字也可以看出国家确实在下大决心来提高基础研究的能力。
根据报告,今年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
“国家在过紧日子的时候,这个时候还能拿出这么多钱来做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我觉得也是科学家的福音。但同时科研工作者有了更大的压力,就是在这个时候,怎么能做出应有的贡献和成果来?我觉得这是科学界需要去考虑的问题。”陈雯说。
报告还提出,要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室主任王迎春对记者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只有水源地和土壤有了足够的厚度,才能支撑科技创新行稳致远,并且基础研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需要公共投出的保障。另一方面,地方和和企业也越来越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作为科技创新的根基和源泉,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好比科技创新的“深蹲助跑”,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够跳得多远。当前,我国很多产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基础研究能力还相对不足,我国也在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去年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在2月26日下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基本上增长了1倍,2019年达到了133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了6%,预计2020年超过1500亿元,“十三五”期间整个增长幅度是2位数,达到16.9%。“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增加我国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一是中央财政要持续加大投入。二是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要制定一些政策措施,激励企业和社会上的资本投入到基础研究”。
叶玉江说,面向“十四五”,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主要的考虑是从两个方面来加强。一是要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勇攀科学高峰。二是要强化应用是基础研究的生命的理念。
“当前我们面临的很多 ‘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还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因此在 ‘十四五’,我们要下更大力气,要更加重视凝练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要引导更多的科学家开展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来突破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难题。”叶玉江说道。
他补充说,基础研究要瞄准或者聚焦科学问题,因为科学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科学地提出问题是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如果提不出真正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就不可能有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更不会产生重大的科学成果。因此,加强基础研究,要鼓励科学家从真正的科学问题出发,形成原创课题,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
叶玉江当天介绍,《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2021—2030)》将对未来十年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作出系统的部署和安排。初步考虑下一步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基础研究。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支持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在前沿领域,我们要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二是要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
三是要加快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打造体系化的战略科技力量。
四是要改革完善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特别是要建立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支持广大科研人员勇闯创新“无人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