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肖钢: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记者:程维妙潘亦纯顾志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碳达峰、碳中和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和产业?金融支持绿色低碳会出哪些政策和工具?3月6日,新京报举办2021全国两会经济策论坛,邀请经济和能源领域专家进行讨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表示,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也充分展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良好形象。任务非常艰巨,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带来很大压力,但同时蕴含的巨大投资机会有望成新增长点。
他还提到,绿色金融包括支持环境保护和降碳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促进,同步进行。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提出“促进2030年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下称“3060目标”)这个目标有何背景?肖钢表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量已排在全球第二,同时我们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肖钢引据有关资料称,我国碳排放总量是100亿吨,占全球约1/3,全球排放总量大概330亿吨。在这100亿吨中,80%是工业碳排放。目前全球已有126个国家提出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从碳达峰情况看,欧盟上世纪90年代就达峰了,达峰时排放量约45亿吨,美国2007年达峰时约59亿吨,很显然我国碳排放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
“我国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是应有之意。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所以实现这个目标非常迫切、非常必要,这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充分展现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加强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担当,树立我国的良好形象。”肖钢表示。
实现碳中和并非“零排放”,碳中和巨大投资机会有望成新增长点
肖钢表示,我国制定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任务非常艰巨,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与代价,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带来很大压力。但也要看到,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目标。
他分析称,我国制定的目标是2030年前碳达峰,现在碳排放量是100亿吨,有机构预计达峰值是106亿吨,也就是说在现有排放总量基础上还可以增加,但不能太多。第二是碳中和,不是零排放,是碳排放与碳吸收基本平衡,实现净零排放,也就是说,通过植树造林或新技术等吸收碳排放成为关键,以达到平衡。比如,不等于不要煤炭,关键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要加快开发。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巨大机遇。肖钢称,有机构测算,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额约130多万亿元,用来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等,这一投资额大概占我国每年GDP的2.5%,这是一个巨大的新的增长点,新的发展机遇。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非常重要,这和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攻克卡脖子技术,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战略完全吻合。”肖钢说到。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应如何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可能有哪些支持工具?
肖钢表示,我国近年已围绕绿色金融建立了一整套制度框架,绿色金融发展走在世界前列,从具体指标看,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全球第一,绿色债券规模在全球排第二。2016年G20杭州峰会把绿色金融作为一个核心议题进行了讨论,中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最近几年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交流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他认为,绿色金融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环境保护,即不仅是碳排放,其他污染也要治理;另一部分就是完成“3060目标”。两个目标密切联系,又不完全相等。
“绿色金融正好是着眼于这两个方面。新增项目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排放都要有限度,我们要按照这样的新标准和要求来给予金融方面的支持。”肖钢称。第二是降碳,和“3060目标”密切相关,更多的是存量,即现有产业、经济结构要进行调整,绿色金融要覆盖这两个部分。
他进一步称,前几年绿色金融的发展较多侧重环境保护,去年中国提出“3060目标”以后,绿色金融要突出降碳这个重点,两个方面同步进行,降碳的任务更加紧迫且更加艰巨。
支持工具有哪些?肖钢称,近几年一直在做,今后还要继续发展。一是绿色信贷,二是绿色债券,三是绿色基金,四是绿色保险,五是绿色投资等。
他还提到,当前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也都在讨论,中央银行要不要设立专门支持绿色发展和降碳的政策工具。“例如设立专门的再贷款、再贴现等支持工具,如果确定下来,都可以作为专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工具。”肖钢表示。
总体来看,肖钢称,要实现目标,绿色金融发展要加大力度,绿色发展对金融业也会带来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原有发放的贷款,可能有一部分会因产业结构转型造成新的不良贷款增加。“比如原来项目已经放贷了,但未来它要转型,成本会提高,甚至会关停,银行不良贷款可能会增加,原来作为有效抵押物也会贬值,所以对金融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