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燕生: 科技创新是大湾区发展第一要义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李振 北京报道
科技创新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下称“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等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还专门设置了“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章节。例如,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等。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三地如何优势互补实现协同创新?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就此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
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定位之一就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首要任务,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有共识、最具优势的地方。
科技创新是大湾区发展的第一要义
《21世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提出,要“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你看来,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哪些定位和期望?
张燕生:“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之路就是坚持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之路。
过去40多年,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发展了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和工业化经济。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粤港澳大湾区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重点就要发展创新经济、法治经济和共同富裕的经济。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第一要义。尤其是面对新情况、新形势与新问题,粤港澳大湾区需要重新出发,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明确提出,下一步国家将会在基础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向一流的大学、科研院所与行业领军企业加大投入。我认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有三个问题值得花大力气解决。一是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二是营造科技创新的生态体系,三是构建跨境创新网络,全球创新网络。
《21世纪》: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确实取得了共建科研平台、内地科研资金“过河”等成果,目前在三地携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张燕生: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东京-横滨,可见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在全球科技创新方面的影响力和优势。
但这种优势,更多还是体现在规模上,要形成在质量上的优势还有一段路要走。例如,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要素基本上是碎片式的,国际一流的大学主要还是集中在港澳,一流的研究院所还处在培育阶段,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也在探索之中。
大湾区未来要重点发展珠江西岸
《21世纪》:从最早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再到如今提出打造“两廊两点”(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架构体系。这背后代表了哪种趋势或意义?
张燕生:主要还是考虑如何在“一国两制”下推动三地协同创新。无论是两廊中增加的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还是两点中增加的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其示范意义都更大。
当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我认为,未来30年珠江西岸的增长速度有可能会高于珠江东岸。
过去40多年,粤港澳地区主要参与的是国际大循环,相对有优势,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深圳、东莞等港口接近70%以上的业务是外销出口。但确定了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后,接下来粤港澳大湾区很有可能要重点发展珠江西岸,尤其是带动粤西、粤东、粤北的均衡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以佛山、中山、珠海等城市为代表的城市在科创领域的布局紧密,相关政策和交通因素的推动,也令珠江西岸地位进一步升级。
《21世纪》: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约为21%,制造业的基础雄厚、优势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如何抓住这一优势去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张燕生:我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等,这是利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但我认为,力度还远远不够,因为扣除比例对于减轻企业负担有限,因此我希望大湾区可以在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组建创新联合体上面走得更快更远一些。
在新的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要考虑在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哪里。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方面强强联手,属于在不同阶段的科创生态链上优势互补。
广佛有强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集群,但缺少世界一流的数字技术发展生态,缺少重大科学装置和智慧城市群支撑,国际化现代化法治化多样性活力发展不充分。深港有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科技集群等先进制造业和数字技术平台,但两地要素综合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将制约广佛和深港两大极点带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和在全球能力竞争中能够达到的高度。未来,大湾区内的城市要研究如何通过与港澳的对接合作,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和定位。
作者:李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