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条大学生信息一口价!谁在交易我们的个人金融信息
胡艳明
在校博士生因“注销贷款”名义被电信诈骗10万元的事件登上热搜。
在被电信诈骗时,对方首先以个人信息骗取受害人的信任,我们的个人信息又是如何泄露的?个人的信息如何在黑市交易?
有大学生信息“13万条信息一口价,一次性拿走”;有网贷数据的价格是:“实时网贷数据1.5元/条,过万直接4毛一条,以后量大稳定还有优惠。”
在QQ群、微信群里,仍有不少人在交易个人信息,其中包括网贷、房产、交易、金融、股票、游戏、邮箱账号密码等各类信息。
在深圳的买家王展(化名)与卖家沟通后,向记者展示了部分购买的个人信息,卖家自称信息中是南京银行APP用户。信息中,包括姓名、电话、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年龄、紧急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所在省市的详细住址,申请贷款的金额以及下款金额等信息。
记者随机挑选里面的个人信息电话拨打,其中一位人士表示,表格中的信息是个人信息基本正确,几年前贷过款;也有接电话人士表示,住址等信息正确,但不记得是否在南京银行贷款;有的人士表示未在南京银行贷过款。
3月12日下午,南京银行对经济观察报回复称,对上述部分购买数据进行了排查,并非南京银行的客户。“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不妨反思“注销贷款”骗局缘何一再得逞?去年媒体曾报道“大学毕业生被骗光积蓄并背上贷款”;法律法规角度,敦促各方加强保护个人信息之外,律师亦建议,需关注行为人的主体信息是否真实,学校以及学生自身需要加强宣传和学习金融消费的知识,学生个人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注销贷款”骗局
近日,一份来自“武汉市公安局东新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局铁箕山派出所”的“警情通报”显示,2021年3月8日,派出所辖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一博士生,中午在食堂接到自称是银监会的工作人员电话,以此学生在网上有贷款记录需要取消,否则影响个人信用为由,按照来电要求添加了对方的QQ,在QQ上,对方出示了所谓的相关工作证件,按照对方要求办理了京东白条、支付宝借呗贷款业务(对方声称此贷款业务不用偿还)。“该学生信以为真,于当日13时至15时之间将贷款金额共计10万余元分多次转入对方提供的账户,转款之后,对方说微信微粒贷也存在异常,需要再按要求办理业务并转款,报警人意识被骗,随即报警。”警情通报显示。
高校博士生的经历让人唏嘘不已,但并非孤例,此类以“注销校园贷款”名义的电信诈骗案例近年来层出不穷,在微博、豆瓣等社交网站上,有不少网友讲述了自己被骗的经历。
流程和话术相似度极高,大都针对在校大学生或者刚毕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一般是诈骗分子假冒监管工作人员或金融借贷平台客服,以“影响个人征信”为由,引导受害人在各金融平台进行“注销”操作,实际上却是引导受害人向平台借款,再将借款打入其指定的私人账户。
有网友直言,“旁观者看起来漏洞百出的骗术,一旦真的进入骗子的节奏,身边又没有人提醒的话就很难反应过来,就像被洗脑一样。”
有一位网友告诉记者,虽然已毕业近三年,在去年9月他也接到上述诈骗电话,对方准确的报出了他的姓名、院校等个人信息。其对记者提供的信息显示,自称是京东金融注销部的员工要求其注销京东金条(京东的一款借贷产品),但鉴于对方提供的工卡等自证材料真实性不高,该网友挂断了电话。
不过,经济观察报注意到,目前京东APP上不提供注销京东白条的选项,只有下载“京东金融”APP才能进行注销京东白条服务。
对此,记者询问客服,为何能在京东APP开通、却不能注销此服务,客服未予直接解答,而是针对用户想注销京东白条的行为赠送了一张20元的白条立减券,予以挽留。记者明确表示想注销此服务后,客服便进行人工操作予以注销。
在某平台的“全国被‘注销贷诈骗’受害者群”中,有1800余位用户都有着类似的经历,受害者少则被骗几千、多则几十万。在报警后,大多数受害人尚未成功追回欠款。在被诈骗后,受害人还要背负在借贷平台的借款和利息。
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在“注销贷款”类诈骗案件中,使学生群体产生错误认识的主要有两点:一为行为人多数可以说出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学校等个人信息,甚至将自己的工牌、身份证件等信息一并给学生展示,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放松被骗的警惕性,产生错误认识,误以为行为人属于银监会等有关部门真实的工作人员。二为学生群体,特别是毕业生,由于毕业的压力以及社会经验的不足,本身就较易成为被骗的对象。
因此,该律师建议,要想预防,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首先,第一点关于行为人的主体信息是否真实。在个人信息高度共享和透露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群体绝不可单凭个人信息即相信对方主体的真实性,仍须和网贷平台进行核实。一般网贷平台具有客服服务,并不会通过QQ等社交平台沟通注销贷款,所以当学生认为平台不具有专业性时,需提高警惕。
其次,学校以及学生自身需要加强宣传和学习金融消费的知识,学生个人也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即使办理贷款业务,也要调研好平台信息和机制,做好前期工作。
上述律师表示,至于能否追回,被骗后首先要及时保存证据并报案。如果有可能,与行为人的聊天记录、电话录音通过专业机构镜像保留。及时联系银行,查找对方的转账账户进行冻结,若转入第三方平台,则联系平台进行补救。
谁在交易个人信息
仍有不少人在QQ群、微信群里交易个人信息,网贷、房产、交易、金融、股票、游戏、邮箱账号密码各类信息售卖广告满天飞。
也有专门出售大学生个人信息的——“大学生91到97年,13万条打包。”
王展在与其沟通时,对方提供的信息内容包含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出生日期、学历、毕业学校、专业、院系、政治面貌、生源地、学生类型、学号、移动电话、邮箱等一应俱全。
“13万条信息一口价,一次性拿走。”当问到信息来源,上述出售大学生个人信息人士称,信息是通过爬虫技术拿到的。
另外一位售卖网贷数据的人士则表示,可以出售实时的网贷平台数据,1.5元/条,1000条起,这些信息主要是网贷平台APP的使用数据,信息包括姓名、电话、身份证号、年龄、紧急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所在省市的详细住址,申请贷款的金额以及下款金额。
对于信息的来源,上述售卖网贷数据人士自称,来自于电信运营商渠道。“比如拿股票行业来说,做股票的客户经常使用哪些APP或者访问过哪些网站,或者拨打过同行业竞争公司的400热线,这些上网行为咱们都能通过运营商渠道提取出来。”
在信息价格上,上述售卖网贷数据人士表示,0.5元/条,上万条4000元,后续还会便宜。王展与卖家沟通后,向记者展示了部分购买的信息,卖家称信息中客户在南京银行贷过款。信息中其中包括姓名、电话、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年龄、紧急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所在省市的详细住址,申请贷款的金额以及下款金额等信息。
对于南京银行的用户信息是否被泄露,记者向南京银行发送采访提纲,3月12日下午,南京银行对经济观察报回复称,对上述部分购买数据进行了排查,并非南京银行的客户。
保护个人信息任重道远
如何加大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在逐渐线上化的今天,《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征求意见稿)、《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意图扎进个人信息保护的篱笆墙。
2月5日,工信部召开的APP个人信息保护监管座谈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强调,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麦克风权限滥用”“未经用户同意擅自读写相册”“过度索取通讯录”“隐藏个推关闭选项”等当前用户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止到3月10日,工信部通报的2021年2批次共183款APP中,有162款所涉问题是“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占比约88%。其中较为知名应用的包括相机360、芒果TV、微博动漫、艺龙酒店、QQ输入法等。
3月8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也表示,APP运营商在提供某APP下载服务时,依法不得收集与该应用软件无关的个人信息,否则便构成违法。
个人信息高度共享的时代,对于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上述律师对记者表示,我国《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另外也有两高发布配套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司法解释。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第六章也有单独规定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当侵犯个人信息时,可以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并且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0条、《网络完全法》也有保护个人信息的规定。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