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沙尘暴来袭的金融启示!
来源:金融时报
3月15日一早,黄沙漫卷京城的视频与图片已在不少北京市民的朋友圈里刷屏。一场近十年来的最强沙尘天气正席卷我国北方地区诸多城市。
本次沙尘暴起源于蒙古沙尘。据中央气象台消息,受蒙古气旋和冷空气大风的影响,14日夜间,内蒙古中西部至河北西北部一带出现大范围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受上游沙尘输送影响,15日早晨北京市PM10浓度显著升高。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数据,15日全市空气质量已经陷入严重污染水平,首要污染物为PM10,大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1000米。
从此前的“雾霾锁城”到今日的“沙尘漫卷”,不少居民惊讶于“已多年未见的沙尘再次卷土重来”。而多位金融业专家则发出感慨,绿色发展、绿色金融仍然任重而道远。
“应该说,我国近年来,在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作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沙尘天气在过去两三年间确实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治理。但今天这种大范围、高影响的沙尘暴天气也提醒我们,在非常极端或者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及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沙尘天气仍有可能重来。”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合伙人李菁在接受采访时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基于此,她提出,一方面要继续持续推进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整体工作;另一方面,“这次沙尘暴也是给投资者一个警醒,绿色金融支持环境治理的道路还任重道远,需要开发更多创新金融工具且长期投入。”李菁强调,“尤其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金融需要发挥更大作用,让资本流向更需要的产业,支持传统行业转型,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支持绿色产业大力发展,这样才能确保大家生活在美好的蓝天下。”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可能之前大家难免觉得环保问题距离自己很遥远。但雾霾、沙尘暴的发生,让每个都市人都明白环境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随着环境危机意识的觉醒,人们将更愿意为治理环境加大投入。”他告诉记者。
这是挑战,也是机遇。鲁政委表示,未来,为了防风固沙,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植被建设,这意味着林业碳汇将大有可为。他解释,“沙尘暴的发生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反映出当前气候剧烈变化、植被覆盖不足等问题。然而,北方种树的成本很高,要完善植被,要改良相关的技术,需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我建议,可由政府推动,加强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建设,由此形成企业、政府、金融等多方可持续的商业循环,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保问题。”
同时,结合本次沙尘缘起蒙古的特点,鲁政委进一步提出,要加强绿色治理方面的国际合作。“我们已经看到,沙尘暴是不需要护照就能跨过国境线的。”他对记者强调,“实际上,在加强绿色治理方面,要推动全球践行更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例如,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中,中国应当加强对绿色项目的支持。”
他表示,“一带一路”项目多是基础设施项目。由于基础设施建成后使用周期长,具有“锁定效应”,所以是否绿色环保关乎长远。“中国应当积极和国际合作伙伴分享自己在轨道建设、光伏发电、风电等方面的经验,推动绿色项目落地。”
而就金融支持方面,鲁政委表示,碳减排是一个国际共同愿景,在绿色金融中,需要单列一个“气候投融资”类别,专门统计与碳减排有关的融资,实现标准的统一化、科学化。他强调,“一是在统计绿色融资时除了考核绿色信贷等,建议考核单位融资的碳排放强度;二是为不同行业、不同项目设定一个绿色转换因子,从而更好衡量每个项目的绿色程度;三是积极推动碳市场,并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四是做好压力测试。在标准明确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可合理测算高碳资产风险敞口,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