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碳币”与信用货币


来源:第一财经   时间:2021-03-18 07:48:06


比特币、“碳币”与信用货币

作者: 孙明春

最近,市场有两个热门话题,一个是比特币,一个是碳中和。

比特币的价格在过去一年中上涨了6倍,其背后的原因之一是私人部门对各国央行所主导的信用货币体系产生了怀疑。尤其是美联储在去年推出“无限量宽”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各类资产价格大幅度普涨,反映了公众对美元及全球信用货币体系的担忧。

碳中和成为热点是因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巴黎协议》签署国在去年宣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全球节能减碳大势所趋。

众所周知,比特币被诟病的一个主要缺点是“挖矿”过程中能源耗费巨大。据估算,比特币每年消耗的电力大约是智利的年用电量,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新西兰的年排放量。在全球致力于碳中和的背景下,这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为推动全球尽早实现碳中和,约束企业的排放行为,激励各类机构积极发展节能减碳及碳捕获等技术,欧美及中国都推出了碳排放配额或经核证的减排证书等可交易的“碳信用”产品,碳交易市场也诞生多年。目前,“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最为成熟,其交易额占到全球的80%。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也日益得到投资者青睐。例如,欧盟碳排放信用(EUA)的期货价格在过去一年上涨近一倍。全球还有众多类似的碳交易平台,虽然总体交易量有限,但产品越来越标准化,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对高排放企业而言,碳额度或者碳信用就象货币一样,如果碳排放超出配额,就必须“支付”相应数量的碳信用。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入碳中和的行列,它们需要购买碳信用来抵消碳排放,增加了对碳信用的需求。鉴于碳信用交易越来越规范,相关金融产品也越来越标准化,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工具。为何不搞个“碳币”呢?

简单说,除了绿色环保以外,碳币还有两大优点:

1.碳币的潜在供应量介于比特币与信用货币之间,更适合作为货币。

信用货币的潜在供应量是无限的,令公众担心通货膨胀及货币贬值,这也是比特币在2008年应运而生的主要原因。比特币的潜在供应量绝对有限,但容易导致通货紧缩,这在金本位制的实践中已屡见不鲜,经济学家对此心知肚明。因此,比特币不适合作为货币,只能作为一种资产。

碳币的年度供应量将取决于人类每年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币的发行量将以此为上限。随着技术进步,每年的减碳总量会不断增加。这意味着,碳币的供应既不是绝对有限,也不能随意滥发。它的发行量多少,取决于人类减少碳排放的能力。因为减排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改善福利、创造价值的,比比特币单纯的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 POW)更具社会意义,比信用货币更具纪律性和约束力。因此,碳币既可防止通货膨胀、保持币值稳定,又可避免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发展。

2.就发行模式而言,信用货币发行的主导权在各国央行,而比特币则是由分布世界各地的民间主体通过竞争性的算法/算力(“挖矿”)发行,不受央行控制,也令央行失去了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货币供应、烫平经济周期的能力。

碳币的发行介于比特币与信用货币之间。一方面,由于碳减排需要世界各地的官方或非官方的专业认证机构来核查、验证,经核证后才有效,因此碳币的发行是分布式的,由民间和官方主体共同完成;另一方面,由于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一个重要渠道,在绝大多数国家森林都是国有资产。因此,如果各国将国有森林产生的“碳汇”交由中央银行的话,央行就拥有了一个碳汇储备(类似央行的黄金储备或外汇储备)。央行可利用碳汇储备作为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在需要时使用它来购买国债、发行碳币,或者卖出国债、回收碳币。

(作者系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