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中招改革,给了没钱买“学区房”的家庭更多机会 | 新京报专栏
这是以招生录取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校际公平——不仅买不起学区房的家庭孩子机会多了,很多家长也会将学生送到原来的“普中”“菜中”,这样生源质量差距小了,初中的校际差距也会缩小。
文"刘远举
这两天,上海中招改革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社会热议的方向,主要跟两点有关:“内卷化竞争”“学区房热”。
把“牛校”垄断的蛋糕部分分给“普中”
根据上海市教委公布的《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也即坊间所说的“中招新政”,上海现有的高中招生录取规则将会调整——
“委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招生计划占其招生计划总数的65%,原则上按人数比例分配到各区,分配到各区的计划中须有不低于20%的比例以均衡、随机为原则,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
现在按照新的招生录取办法,原本被“牛校”垄断的“蛋糕”,会按照比例部分分给所谓的“普中”“菜中”,这类学校的优秀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
俗话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依照新规,“普中”“菜中”的“头部学生”,也能上那些好高中。
这样一来,那些买不起“牛校”旁的“学区房”、只能上“普中”“菜中”的学生机会自然会多了起来。很多家长也不会一窝蜂地想着去买“学区房”了——机会相对均衡了,在哪上不是上?
依我看来,这是好事,确实有助于给“内卷式竞争”与“学区房热”降温。
“内卷化竞争”只会将压力不断往下传导
一般来说,学校的好坏要依靠生源与老师的相互作用:学生好,老师能教更难的知识点,学生竞争力变得更强,吸引更好的生源,一届一届反复正循环;学校不好,老师要照顾大多数,教得内容简单,素质发展也相对弱,学生竞争力就差,也是一届一届的循环,学校自然也就一般了。
那么,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进入一个不那么好的初中,就几乎没有希望进好的高中。所以,学生会努力考进好的初中,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在小学阶段就加把劲。
在教育系统中,一旦资源不平衡,就会陷入“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马太效应层层传递的窠臼。
上海市教委网站截图。在不少人看来,孩子要找个好工作,就得上个好大学;想上个好大学,就得上好高中;想上好高中,就得读好初中……以此类推,就得上好小学、好幼儿园。
所以,现在小孩子从小就要考幼儿园,幼升小,小升初,一路过关斩将。在这样的结构下,社会压力被高效地传递到童年。至于减负,自然就成了镜花水月,怎么减都减不了。
这还会带来竞争性学习,学习的目的就仅仅是为了竞争。一个小孩,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识字加减法,但现在,三四岁就要开始。毕竟,你家孩子不开始,别人家的就在起跑线领先了。
但过早的努力,只会带来学习压力的不断加剧,使得孩子快乐童年的早逝。
减少“牛校”“普中”生源差距与校际不均衡
这场“内卷”中,大多数人都是输家。观察学生的成绩,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种“梯次掉队”的现象。
很多学科,并不是说低年级学好了,高年级就一定能学好。比如,在数学上,我们常常看到,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些学生数学成绩突然下降;再往后,到了初二、初三时,随着代数、几何的引入,又有一批跟不上;再到高中,随着抽象化程度加大,又有一批。除了数学,物理则更是如此。
所以,真正拉开学业差距的时间,并不在小学,而是伴随数学的更抽象化,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进入而拉开。所以,即使家长努力,大多数孩子也会当陪跑者。
但这个机制也有受益者:一个不那么聪明的小孩,就可以依靠从小爸妈花钱培训、读更好的幼儿园,读更好的小学的优势,挤掉一个更聪明的小孩。
更具体地说,当一个聪明的小孩,因为家庭、经济、父母观念等原因,在小学放松了,没有考上好的初中,也没有钱买好的初中的对口“学区房”,即便他到了初二、初三奋起直追,也没有多大机会了。他会轻易被好学校里资质并不如他的孩子挤掉。
而那些家中有条件的孩子,则会得到很多优渥条件的加持:可以上辅导班,可以买“学区房”……
图/新京报网。此次上海中招新政,要求“全覆盖”、“所有不择生源的学校”,意味着顶级公办初中和不入流的“菜中”,站在了同一起跑线。可以说,新政策就是帮助那些进了不太好的初中却有天赋的孩子,让他也能上好高中。
本质上,这也是以招生录取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校际公平——不仅买不起“学区房”的家庭孩子机会多了,很多家长也会将禀赋好的学生送到原来的“普中”“菜中”,这样生源质量的差距小了,初中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差距也会缩小,能更趋平衡。
非但如此,此举还能避免“内卷”。对学情非常了解的网友在上海本地论坛说:“浦东某中学某年只有8人有资格中考,但按照新规可以分到5个市重点到校名额。8人中考,5个市重点名额,可以上热搜了。”
当许多家长不将孩子送去尖子扎堆的学校,而改为选择一个一般学校后,这意味着不用那么拼命地考好初中了,不用拼命考好初中,小学高年级就不用那么着急了,竞争压力小,负担自然减下来了。进一步讲,小学高年级都不重要,幼升小的竞争也就会弱化。
尽管说,此举仍很难改变中学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的局面,但通过这种分配名额的方式,做些渐进式的改变,从而最终改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是合理的。有利于孩子之间的公平,对增进教育整体性公平也有裨益。
□刘远举(专栏作者)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