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于3月20至2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线上线下同步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出席并发表演讲。
刘世锦表示,中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的内在的要求或者标志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效率,但这个效率又是和聚集直接相关。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做两件事:一件事是工业化;一件事是城市化。
以下为演讲实录:
刘世锦:讨论城市群的增长潜力,我们需要讨论一个基本的道理,就是城市群发展和我们今天讲的高质量发展有什么关系?中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的内在的要求或者标志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效率,但这个效率又是和聚集直接相关。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做两件事:一件事是工业化;一件事是城市化。由农村到城市,为什么要发生这个变化呢?城市具有聚集效应。但是城市发展40年来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最近几年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都市圈、城市群加快发展。因为它是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或者是一种新的结构形态,它具有比其它的城市形态,比如说过去单个的城市或者比较小的城市,有更高的聚集效应,它具有能够产生更高的要素生产率。和这个相关的一个问题就需要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实现这样的要素聚集需要什么条件。需要的条件就是生产要素,包括土地、人员、资金、技术、数据,这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能够自由而充分地流动。流动以后它才能够要素进行组合,最后才能提高生产率。和这个相关的就是怎么进行流动呢?我们能不能事先做出非常精密的规划呢?很难,所以必须尊重市场规律。有人说尊重市场规律在城市化进程中怎么来遵守呢?我觉得需要关注一个信号就是人口的流动。他为什么不去那个城市,到了这个城市。老百姓没有很多大道理,什么城市聚集效应,提高要素生产率,大部分人不懂,但是没有关系,他知道最朴素的道理就是到这个地方去能挣到钱,能找到工作。用媒体话说就是就业创业机会多,什么地方有这些特点我就到那里去,这是用脚投票,就是市场信号。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动向、政策:
一是推动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充分而自由的流动,比如土地制度,这几年我们推动,特别是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国有土地同价同权。农民的宅基地在集体组织内部可以流转,外部能不能流转呢?真正大量的需求是来自外部,县城、省城、北京、国外的,这种需求能不能满足呢?人员的流动,这么多年农民进城现在还有问题,很多人工作很多年了,住房问题没有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问题没有解决,看病问题、孩子上学的问题、社保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没有稳下来。另外一方面城里人也想下乡,特别是城市里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一些老同志,比如60岁以上的老同志,北京市我看到一个数据,目前北京市户籍人口1/4已经60岁以上了,他们退休了很想到郊区找一个房子,面积大一点,空气好一点,成本低一点,这就是都市圈,你周边能不能发展一些小城小镇,满足他们这个需求。就是人员的流动。我们现在看起来农民进城不容易,但是城里人下乡在某些方面好像更难。
二是城市规划,包括空间规划。很重要,城市一定要有规划,一张蓝图画到底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这张蓝图是不是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呢?因为城市发展,城市建筑物是不可移动的,但是城里住的人是可以移动的,可以移动的人和不可移动的城市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得处理好。有些城市大家都很愿意去,但是有些城市建好以后大家不去,所以会看到这么多年有一些空城出来了。我们一些城市大家愿意去,原来计划的规模比较小,现在人多了,要不要调整你的计划。我们城市的规划,包括更大范围的空间规划,还是得讲一句话,市场在这个空间资源的分配中也应该起决定性作用,你更多地关注人口的流向。按照人口流向决定我们土地资源,特别建设用地的分配,决定我们一些公共资源,比如说财政资金在区域之间的分配。
最后一点,有人说各个城市政策不一样,我觉得没有关系。中国的城市很多,有潜力发展成城市群、都市圈的城市也很多,它们之间是在相互竞争的。不同的政策最后产生的吸引力不同,或者就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幅度不一样,最后城市发展很可能差别很大。我们现在做了很多规划说某某某城市是国家级城市,有些是什么中心城市。但10年、20年以后一看可能是另外一种画面,其实这个城市到底发展到什么级别的,很大程度上不是事先规划出来的,最后是通过人口的流动,通过不同政策相互竞争,最后形成了这样的格局。
谢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