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仁会生物科创板IPO背后,持续亏损,核心产品无法撑起“野心”?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资本市场的常客仁会生物即将在科创板正式首发上会,然后其成立二十余年,仍陷入持续亏损状态。而花费十多年时间,投入数十亿资金自主研发,被寄于厚望的核心产品谊生泰,上市三年来的表现,却差强人意。不过其实控人桑会庆的资本版图却在不断扩大。
作为科创板今年受理的第一单,同时又处于热门的生物制药赛道,仁会生物的IPO一直备受瞩目。根据公告的最新进展,仁会生物将在7 月 31 日即本周五正式首发上会。
招股书显示,仁会生物此次IPO拟募资30.05亿元,投向新药研发项目、转化医学平台项目、结构生物学引领的药物发现平台项目、二期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及归还银行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仁会生物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曾多年营收为零,而花费十多年时间,投入数十亿资金自主研发核心产品谊生泰,上市三年来的表现,却并不如人意。
产品有点鸡肋,财务槽点满满的仁会生物能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离不开仁会生物的实控人、资本运作高手桑会庆。2014年就在新三板挂牌的仁会生物,在桑会庆的操盘下,多次频繁融资,并将募集的资金用于投资其他新三板公司,一度在资本市场玩得风生水起。
成立二十年,仍持续亏损
仁会生物成立于1999年,招股书自称是一家专注于内分泌、心血管及肿瘤治疗领域内创新生物药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
然而成立已二十余的仁会生物,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目前仅在2017年上市了一款治疗糖尿病的药品 “谊生泰”(贝那鲁泰注射液),且该药品是其唯一主营业务收入来源,至今尚未有任何盈利。
财务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仁会生物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0.04万元、1408.96万元、2732.31万元、5687万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72.13万元、-1.6亿元、-2.14亿元、--2.62亿元。从近4年业绩来看,营收在成倍增长,同时亏损也在持续扩大。而截至2019年末,未分配利润为-6.70亿元,这意味着仁会生会一直未盈利的同时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
对于持续陷入亏损,仁会生物表示主要原因系核心产品谊生泰上市销售时间短,报告期内处于市场导入期,正在通过学术推广的方式向医学和药学专家介绍谊生泰产品,持续投入大量的销售费用难以覆盖当前的营收。2016年至2019年,其销售费用分别为1308.08万元、6059.15万元、8532.75万元、1.5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614.28%、430.04%、312.29%、271.35%。此外仁会生物常年高居不下的研发费用、管理费用,导致累计未弥补亏损大幅增加。
除了营业净利这此数据不佳外,财务上还存在经营现金流常年为负,存货库存高企,毛利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等诸多槽点。其核心产品谊生泰2017年2月上市销售以来,主营业务毛利率2017至2019年分别为53.70%、39.39%、59.18%,不仅波动较大,而且和同类公司90%左右的毛利率水平相比,落差也较大。对此,仁和生物再一次甩锅于产品仍处于导入期,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那这个仁和生物花费多年时间,投入数十亿资金自主研发的主打产品——谊生泰到底成色几何呢?
核心产品销量堪忧
根据仁会生物招股书,谊生泰是一款全球首个且唯一的氨基酸序列与人源100%相同的GLP-1类药物,主要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前全球已经上市的GLP-1类药物一共9种,谊生泰是速效,且百分百人源的药品,该药的市场前景非常良好。
然而现实情况似乎并不那么美好。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有广大的受众,且至今没有办法根治,需要长期定时以注射或口服方式服药控糖,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和优质赛道。然而谊生泰在降糖药物市场中的优势并不明显。
首先和同类竞品对比,谊生泰半衰期超级短仅11分钟,而其他产品基本都是按照小时来计算的。转换成注射频率,则意味着糖尿病人需要餐前每天三次注射谊生泰,才有效果。而如果改用同类短效药,只需要一周注射一次或者一天注射一次即可。
其次是常年用谊生泰控糖,药费负担较重。据国信证券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在国产药领域,GLP-1类药物谊生泰的月均治疗费用也是最高的,2018年每月费用达到1680元,而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才2352元,该药费已明显超出普通家庭患者承受能力。
这样来看,仁会生物的拳头产品谊生泰着实让人感觉有些鸡肋。
值得一提的是,谊生泰的产销量情况也不容乐观。2017至2019年,谊生泰的产量分别为17.75万支、7.89万支和29.94万支,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3.96%、32.88%和16.10%。从数据上看,一是产量不稳定,二是2019年公司提高的产能,但是产量并没有相应的水涨船高,间接说明谊生泰的销量可能并不达预期。
据环球网的报道,根据招股书披露2017 年、2018 年和 2019 年 1-9 月,谊生泰的销售金额分别为 1360.71 万元、2681.69 万元和 4104.60 万元。按此前国信证券披露的谊生泰的月均治疗费1680元来计算,仁会生物谊生泰的直接客户分别对应680人、1340人和2000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仁会生物还称已自建了近 300 人的专业化营销和学术推广团队,并为推广谊生泰,在2017年至2019年前三季度产生宣传推广费分别为2633万、3907万元和5490万元。不仅推广费远超谊生泰带来的营收,而这300人团队配置,3年时间仅开发数千人的消费客户。被寄以厚望的谊生泰上市后的表现差强人意,让人不禁对仁会生物描绘的美好市场前景产生怀疑。
实控人桑会庆的“资本运作”
那为何产品有点鸡肋,财务槽点满满的仁会生物会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呢?这恐怕要归功于仁会生物的实控人、资本运作高手桑会庆。据悉桑会庆曾于1996年3月至2000年2月任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部交易部经理,有丰富的资本市场经验。
仁会生物前身为上海华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谊有限),是由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华谊集团)等发起成立的,起初华谊集团持股65%,后在2008年收购了剩余35%的股权,实现100%控股。
华谊有限成立之初,就将谊生泰作为重要研发产品。然而研发多年,谊生泰迟迟未见产出。2011年11月,华谊集团将华谊有限100%股权及6417万元债权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
2011年底,桑会庆通过旗下公司上海坤健生物技术以1.96亿元收购华谊生物100%股权,随后对华谊生物进行过两次增资,并于2013 年 12月将期更名为仁会生物。在桑会庆的运作下,更名后仁会生物于2014年8月挂牌新三板。挂牌后的仁会生物开始了密集融资,分别在2014年10月、2015年2月及2015年6月完成四次股权融资,累计直接融资近3.99亿元。此外外加其他间接融资,前后累计近14亿。
值得注意的是,仁会生物频繁融资募集的资金,并没有全部投入到新药研发中,而是在桑会庆的操盘下,多次出资参与其他新三板公司的定增,一度在资本市场玩得风生水起。2015年3月9日,桑会庆提议,由股东大会授权公司董事会使用不超过2亿元的自有资金进行对外投资,方向包括但不限于股权投资、理财投资、购买重大资产等。随后这一提议获得了通过,并且授权投资金额还追加到4亿元。
2015年,仁会生物出资450万元认购新三板公司一铭软件,随后通过2次定增和二级市场购买方式,追加对一铭软件投资,共计4094.95万元。此外还出资160万认购另一新三板挂牌企业沃捷传媒的定增。后来为了方便投资,仁会生物成立了北京水木创融信诚投资中心,主要投资于高速发展的、具有上市潜力、出售或并购价值的新三板挂牌企业。正是由于在资本市场的投资,仁会生物曾一度出现了营收为0,而净利过亿的局面。
然而作为一家生物制药公司,这些不务正业的投资真的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有利吗?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仁会生物尚在持续亏损中,但对桑会庆的投资版图一直在不断扩张中,其目前拥有实控权的公司已达30家,涉及生物科技、软件服务、信息服务、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此次仁会生物科创板IPO拟募集超30亿的资金,又有多少会用于资本运作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