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怀水每经编辑 陈旭
“在内外两个大循环的驱动下,下半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呈现V型的反弹走势,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给出了这个充满信心的答案。
尽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蒙上了阴霾,但中国经济半年报却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二季度GDP成功实现由负转正。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为疫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画定了蓝图。
如何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在下半年是否会继续强势复苏?出口、投资、消费等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三四季度将有怎样的表现?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格局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和调整?对于这一系列疑问,魏建国向《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深入阐释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双循环”将助力国内产业链形成闭环
NBD: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双循环”的概念?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
魏建国:这句话非常重要,它是中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格局的路线图和风向标。这句话至少释放了3个信号。
第一,经历这次疫情后,我国经济方针、路线进行了重大调整,更加强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二,这句话进一步阐明,未来我们要以国内消费市场为主,尽快建立一个比较开放、稳定、安全的大循环经济体制。不仅包括制造业体制、管理体制,还包括产业链和供应链。
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发现,尽管中国具备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但在芯片、高端IT产业、汽车零部件的关键技术和领域,仍然受制于美国和欧洲。
比如湖北省汽车零配件企业占全国规模的60%左右,尽管复工复产,但由于缺乏国外核心零配件的供应,仍然影响到大众、现代、通用等汽车企业的生产。
所以,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就是希望通过修炼内功,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闭环,从上游到下游,从产业链、供应链到销售链,能够不受到外界的干扰。
第三,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加强供给侧的改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适应消费者、市场和全球的需要,尤其是增强中国经济发展韧劲,为中国产业发展拓宽空间,也给全球提供“中国机遇”。
NBD:过去,我们经常提到挖掘内需潜力,拓宽外需空间。这次为什么强调大循环的概念?什么是大循环?
魏建国:我认为大循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是生产制造的循环,还包括消费、人力的培训、科技创新以及进出口相关政策等,范围更广,领域更全,产业链更长,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仅仅是扩大消费和拉动内需,还包括制造业的循环,农产品、轻工业品消费市场的循环,制造业建设项目的循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投资贸易的循环。通过这种循环来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避免我们面临突如其来的事件时,导致经济出现更大的损失和冲击。
当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回到自力更生的状态,而是国内一个循环体系,国外也有一个循环体系,两者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为打造稳定、开放、安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奠定基础。
今年进出口规模有望超去年
NBD:7月公布的中国经济半年报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二季度GDP由负转正,传递出哪些信号?
魏建国:中国经济的这份半年报有很多亮点,至少也传递出3个方面的信号。
第一,中国在这场全球抗疫中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经济恢复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全球抗疫和经济复苏,提供了信心和希望。
第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抗疫最艰难的时候,二季度GDP走出了V型的走势,全年经济的表现可能会更加靓丽。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第三,从分项指标来看,6月份进出口由负转正,消费、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降幅大幅收窄,说明中国抗击疫情和恢复经济的措施是有效的,道路是正确的。对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示范作用。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NBD:有观点认为,6月我国进出口增速由负转正,是受到“抢出口”等因素影响,可能只是暂时的现象。您如何预判下半年外贸走势?
魏建国:中国外贸的独特优势在于集加工贸易、一般贸易、跨境电商三种贸易方式于一体,有利于在出口受冲击之际提供“解压阀”和“减震垫”。
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外贸出现了很多新业态和新模式,其中跨境电商迅速发展,许多外贸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在欧美市场获得了更多的订单。今年,中国跨境电商的交易规模有可能位列全球第一。
另外,今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有望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从走势来看,2020年外贸走势将“前低后高”,二季度持续恢复,三季度比较高,四季度实现“翘尾”。
三季度后内需将出现井喷式发展
NBD:在全球外需疲软的环境下,今年下半年国内市场的表现将会如何?
魏建国:内需是下半年中国经济恢复并持续反弹的关键所在。
今年,中央多次提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世界上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能力提出双循环制的发展格局,必须具备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和日益增长的消费潜力。
我国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亿元)数据来源:Wind
通过打造双循环的格局,不仅可以巩固我国传统产业的优势,也能促进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新途径。
内需什么时候开始发力?我认为进入三季度就已经开始了。三季度最大的表现是人员的流动,它会带动整个交通、信息、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流动。全国多个城市的电影院、博物馆、大型商超已经逐步开放。
而到了四季度,进博会将在今年11月份举办,预计参展面积、跨国公司的数量均可能超过往届。这些因素都会对内需的恢复和反弹奠定基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认为,在三季度之后,中国内需会有一个“井喷式”发展的周期。
NBD:对于某些外媒所报道的疫情加速外资撤离,您怎么看?中国市场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魏建国:所谓外资撤离潮是完全没有依据的说法。
今年上半年,我国吸引外资虽然同比下降1.3%,但总体是好于预期的,降幅比一季度收窄了9.5个百分点。7月份吸引外资的增速很可能由负转正,全年吸引外资的规模有望能超过去年的水平。
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Wind
今年是我国外商投资法实施的第一年,围绕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国家出台了一揽子举措。过去,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吸引外资国,不过从美国当前疫情来看,今年中国吸引外资的规模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吸引外资国。
此外,疫情在我国催生了大批新业态、新模式,跨境电商发展迅猛。中国快递日均包裹量早已超过亿件,今后物流还将进一步提速。随着各地鼓励消费政策力度不断加码,新型消费也将持续快速增长。
基于这些利好因素,下半年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继续增长,而我国也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
东盟“逆袭”将会延续下去
NBD:今年以来,东盟反超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您认为这是暂时现象还是长期趋势?
魏建国:我认为东盟与中国的贸易规模未来一定会超过美国和欧洲,但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到来如此之快。
未来中国外贸国别结构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从中国海关公布的外贸数据来分析,第一方阵双边贸易额集中在6000亿美元左右,依次为欧盟、美国和东盟;第二方阵双边贸易额集中在3000亿美元左右,依次为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第三方阵双边贸易额集中在2000亿美元左右,依次为非洲、中国台湾和澳大利亚;第四方阵双边贸易额集中在1000亿美元左右,依次为俄罗斯、巴西和印度。
但我们看到,这四大方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近期我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Wind
首先,东盟反超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签署,这种“逆袭”将会延续下去。
其次,韩国与中国的贸易额有可能超过中日,同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内地与香港特区未来的贸易额也有可能大幅提高。
在第三方阵中,非洲有可能异军突起,甚至有可能从第三方阵上升至第二方阵。
而在第四方阵中,俄罗斯潜力巨大,有可能跻身我国贸易伙伴的前两个方阵中。
NBD:疫情加速了全球经贸格局的演化,中国的角色发生了哪些改变?
魏建国:中国在全球抗疫过程中的表现有目共睹,抗疫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复工复产恢复经济。
我们看到,今年以来,巴斯夫、宝马、大众集团相继扩大在华投资,预计下半年还会有更多的外资项目落地。
美国中国商会最近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80%的在华美国企业还要继续留在中国,而且他们中有很多都把盈利部分作为再投资。
这说明,全球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变大了,中国市场越来越成为外商投资企业最佳的投资热土。
全球“四个东移”趋势日渐明显
NBD: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格局将会出现怎样的调整和变化?
魏建国:后疫情时代,整个世界经济格局会出现“四个东移”的现象。
首先是产业的东移。过去全球有三大制造业基地,一个集中在北美区域,由美国作为轴心带动加拿大和墨西哥;另一个在欧洲,也是老牌的全球制造业中心;第三个在亚太,由日本、韩国和中国作为主体发展。
但在疫情结束后,这种格局会发生变化——北美和欧洲这两个老牌制造业中心会趋于衰弱,整个中心会向东亚转移,向中国转移。
第二个转移是技术的转移。先进的技术总是会朝着最大的市场转移,中国今年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现在,我国最新推出的自贸区负面清单减少到30项,自贸区以外的地区是33项,估计今后还会减少,下半年还会有更多的开放政策出台,以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入驻中国市场。
除了产业和技术以外,人才和资本的东移趋势也是显著的。疫情过后,全球无论是生产链、供应链、服务链都会朝东亚这块转移,这对东亚来说是很难得的历史机遇。把RCEP做好,东亚和整个亚洲以后就有可能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引擎。
NBD:当前,全球产业链高度融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次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这是否会拖累中国经济?全球经济何时能够复苏?
魏建国:首先,全球疫情一直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可能持续到明年。但欧洲已经基本稳定,韩国和日本也已基本控制住疫情。现在比较担心的是拉美和非洲,也就是第三波疫情的传播。
其次,从中国出口结构来看,很大一部分是东盟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然,出口到欧美国家的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物资也是增加的。我们和经贸部门交流,发现外贸企业手上的长期订单实际是增加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疫情期间,全球治理呈现碎片化,贸易保护主义也在升温,一些大型基建、汽车、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受到影响。未来,我们需要在无人机、航空、疫苗等高附加值的商品出口上下工夫,这同样也是我们相对薄弱的环节。
我认为,各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经济复苏的进度也不同,但总体来看,全球经济的复苏有望在2021年到来。
记者手记"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的变与不变
中国经济半年报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二季度GDP由负转正,走出V型的反弹趋势,让人眼前一亮。
2020年“下半场”,中国经济如何走,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方针也为疫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画定了新蓝图,指明了新方向。
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继续复苏的趋势不会变,但经济发展的思路有了新变化。
在变与不变的关键时刻,市场对权威声音的期待显得尤为迫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抓住这一关键时间节点,联系并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从双循环新格局、经济发展新变化、全球经济格局新调整等多个角度,对下半年中国和全球经济进行多维度的剖析和展望。
作为一名曾经主抓全国外贸工作的副部级官员,也是国内知名经济学家,魏建国在接受记者专访的过程中,不仅深入剖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对促成产业链闭环的重要意义,而且敏锐地预判,中国今年进出口规模有望超过去年,中国吸引外资规模或将超过美国坐上全球头把交椅。而在作出这一系列研判的背后,他所代表的老一辈学者那种治学严谨的态度,以及条分缕析的缜密逻辑,都给记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记者:张怀水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